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悼念吾师郑德坤教授-CUHK.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悼念吾师郑德坤教授-CUHK

Copyrighted Material 0914 2001 5 30 5 悼念吾師鄭德坤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悼念吾師鄭德坤教授 鄭德坤教授于 4 月 6 日離開人間了。這不僅是我喪失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良師,同時 這也是中國考古界的一大損失。從 1986 年先生因病退休,初期在家休養練字,閑耍麻 雀以鍛練腦筋。九十年代以后先生顯得沉默寡言。我們會晤間雖相對無言,然而先生慈 祥和藹的目光依舊。十多年來先生以其堅強的意志力與病魔作戰,最后還是撒手离我們 而去,能不令人愴側? 4 月 1 日我遠赴四川成都考古考察,离港前探候先生。先生尚張眼回應我的呼喚。 我撫摸先生的手足話別,內心只想著但願人長久。不意這一別竟成永別。4 月 9 日傳來 先生逝世的消息,其時我已轉到杭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一時想到今后人天永 隔,連先生慈祥和藹的目光亦無緣再會,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鄭德坤教授是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二十世紀二+年代以后,有少數幾位從國外留 學回國的中國學者,拿起鋤頭從事田野考古工作。李濟、梁思永、裴文中、夏鼐、吳金 鼎、馮漢驥等先生,還有鄭德坤教授,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們主宰著二+世 紀中國考古的命運。 鄭先生一生考古的功績,按生活工作空間的變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4—50 年 先生在燕京大學(1926—31 年)以至哈佛大學(1938—41 年)受教育,取得學士、 1 碩士及博士學位,先後任教廈門大學(1934—36 年)及華西協合大學(1936—46 年)。 先生在四川考古時日較長,所獲豐富。近年我有數次機會前往廈大與川大講學交流,得 親自接觸鄭先生於國內所遺下的雪泥鴻爪,每有體驗感觸,令人嗟嘆。 1947 年先生曾被邀赴英國倫敦、牛津、劍橋各大學講學。1948 至 50 年先生在港暫 居,與陳公哲和饒宗頤先生等有過從,是先生措意香港考古之始。 第二階段:1951—74 年 1951 年鄭先生應聘前往劍橋大學任教,舉家遷居英倫。先生在劍橋執教鞭達二十三 年之久,得天下之英材而教育之,桃李滿門。現今西方學術機構與博物館執東亞考古美 術牛耳的學者,不少都是當年先生的學生。 2001 2 Peter Bellwood Magdalene von DewallRoderick WhitefieldChou Ju-hsi 此外,先生在劍橋大學值年休的機會,曾於美國普林斯頓、馬來亞大學等地講學。 1966 年先生更涉足砂越,發掘 Santobong 等六處遺址,貢獻東南亞考古工作。 第三階段:1974—86 年 1974 年李卓敏校長邀請剛從劍橋大學榮休的鄭先生來中文大學,繼續教授講學。李 校長邀請鄭教授來中大的原意,是為了借重鄭先生的力量去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而鄭教 2 授來港主要的希望,是編著中國考古學大系的第四卷《漢代中國》。來中大後 1974—79 年的六年間,先生先任教於藝術系,後兼任文學院院長,最後出任副校長,且趕上中大 進行改制,行政事務的繁重,可以想像。鄭先生原來著書的心願遂成泡影。然而在有意 無意之間,鄭先生卻為香港地區考古學的發展,種下了樹苗。 香港地區田野考古學的開拓,就是得力於鄭先生在中大的劈劃。本地眾多高等學府 中,迄今中文大學為惟一發展考古學學科的大學。這不能不說是鄭教授來港後重要的業 績之一。 鄭教授的著作等身,中英論著有一百五十冊,數百學術研究論文,不勝枚舉。生平 獲得不少殊榮:例如英國皇家人類學研究院院士( 1947 )、瑞典遠東考古博物館獎章 (1967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1981 )、國務院古藉整理出版規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