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常见的微流控技术汇总.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常见的微流控技术汇总

微流控合成条件选择 2 表面改性技术 液滴技术 微混合与微反应技术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微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微流控合成条件选择 3 微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微反应器 微化学反应器 均相反应器 非均相反应器 微生物反应器 生物大分子反应方向 1、按反应类型分: 4 2、按载体形式分: 1)芯片微反应器 2)毛细管微反应器 [1] 3)特殊形状的特制微反应器 (1) (2) (3) 常用的芯片材料有: 单晶硅片、石英、玻璃、有机聚合物 如PMMA、PDMS、PC以及水凝胶 优点: 良好的生化相容性、光学性能,表面具有良好的可修饰性。下表为常见芯片制作材料的基本性能。 微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5 微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6 玻璃等芯片制作的主要步骤包括: 涂胶、曝光、显影、腐蚀、去胶、键合。 高分子聚合物芯片的制作技术主要包括: 热压法、模塑法、注塑法、激光烧蚀法、LIGA法和软刻蚀法等。 微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7 表面改性技术 微流控芯片中比表面积大,表面效应显著,表面重要性被强化。 微流控芯片材质多样,增加了芯片表面的复杂性。 微流控芯片中的芯片分离、反应和细胞培养等单元技术对表面性质的需求不同。 减小表面非特异性作用 增强表面特异性作用 提高表面稳定性 8 表面改性技术 表面改性方法 静态改性 硅烷化 聚合诱导接枝 本体掺杂 共价偶联 动态改性 9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流动驱动技术 机械力驱动 (系统自身机械部件的运动来驱动流体) 气动微泵 离心力驱动 压电微泵 非机械力驱动 (系统本身没有活动的机械部件) 电渗驱动 热气驱动 光学捕获驱动 10 1、机械驱动包括: 离心力驱动,气动微泵驱动,压电微泵驱动。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压电微泵驱动 向压电双晶片施加方波信号时,压电双晶片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弯曲变形,进而驱动PDMS泵膜改变腔体的容积。当压电双晶片带动泵膜向上移动时,泵腔体积增大,腔内流体的压强减小,使入口阀打开,同时出口阀关闭,流体在压差的作用下流入泵腔。 11 2、非机械驱动包括: 电渗驱动、热气微泵驱动、光学捕获微泵 电渗驱动: 电渗驱动是当前微流控芯片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流体驱动技术。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12 优势: 构架简单、操作方便、流行扁平、无脉动等。 劣势: 易受外加电场强度、通道表面、微流体性质及传热效率等因素影响,稳定性相对较差。 微流体控制是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操作核心,在微流控芯片实验室所涉及的进样、混合、反应、分离、检测等过程都是在可控流体的运动中完成的。微流体控制主要包括电渗控制和微阀控制。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13 微阀控制 特征:低泄露、低功耗、速度快、线性范围广、适应面广 举例:双晶片单向阀 原理图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14 微混合和微反应技术 1、微混合 由于一般微流控装置流体状态以层流为主,因此微流控的微混合主要依靠扩散 提高层流条件下混合效率的主要原则为: 拉伸或折叠流体以增大流体的接触面积; 利用分散混合设计,通过管路几何交叉设计将大的液流拆分并重新组合,从而减小液流厚度,实现更有效混合。 15 微混合器的分类汇总[3] 微混合和微反应技术 微混合器 被动式 并行叠片 串联叠片 混沌对流 液滴 主动式 磁力搅拌型 声场促进型 电场促进型 其他类型 16 17 微混合和微反应技术 液滴技术 18 一种在微尺度通道内,利用流动剪切力与表面张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连续流体分割分离成离散的纳升级及以下体积的液滴的微纳技术。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操纵微小液体体积的技术[3]。主要有气-液相液滴和液-液相液滴两种。气-液相液滴由于容易在微通道中挥发和造成交叉污染而限制了其应用。液-液相液滴根据连续相和分散相的不同又分为水包油( O/W) ,油包水( W/O) ,油包水包油( O/W/O) 以及水包油包水( W/O/W) 等,可以克服液滴挥发、交叉污染等缺点,因而是微流控液滴技术发展的侧重所在。 19 液滴技术 液滴技术 微液滴生成 水动力法 气动力法 光控法 电动法 微液滴操控 微液滴裂分 微液滴融合 混合 微液滴分选 微液滴捕获 水动力法 T型通道法 流动聚焦法 共流聚焦法 参考文献[4] 1、液滴的形成 水溶液和油同时从不同的微通道中流出,当通道疏水时,油浸润通道,包裹水溶液形成油包水(W/O)型液滴;若通道亲水,过程相反,形成水包油(O/W)型液滴。 液滴技术 20 2、液滴的优点 1)体积小 所需样品微量,适合高通量筛选反应和某些样品来源有限的反应 2)样品无扩散 液滴技术 21 3)反应条件稳定 除了消除样品分子的扩散之外,水分子的蒸发也因油相的包围而受到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