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状况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 一、中国古代教育机构 私学教育 ——书院教育和家族教育 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 官学 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 。 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 :招收贵族子弟 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pan4宫” :招收平民子弟 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1.夏、商、周三代的学校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春秋战国—私学兴盛 春秋战国时私学的发达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 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轨道。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门徒,只要能交纳”束 “(干肉)履行入学礼节,不问来者出身贵贱,一律施教。 3.汉代的官学 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设在京城长安。 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主张教育要明经修行。 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1)教师: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 (2)学生:博士弟子 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 汉代的地方官学: 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 3.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也设五经博士,学生为州郡所派。 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这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总的来说还是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 4.唐代的官学 唐代的教育十分繁荣,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高峰。 中央到地方学制体系完备。 国子监,即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兼大学),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官等等。通称“六学二馆”。 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专业学校。比如医学又分为医、针、按摩三个专业,医学专业包括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角法(拔火罐)五科。针学专业学针灸,按摩专业学按摩治病和正骨术。由于大唐教育先进,吸引了大量周边各国的留学生,比如日本来过十三批留学生,学习经史、法律、礼制、文学、医学等中国文化。 当时的大唐长安成为东西方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 唐代地方学校按区划可分为四类: (1)京都学(包括京兆、河南、太原),教习经学和医学。 (2)都督府学,分上、中、下三等,同习经、医。 (3)州学,分上、中、下三等,同习经、医。 (4)县学,除“京县”“畿县”外,分上、中、中下、下四等,专习经学。 5.宋代的官学 宋代,基本沿袭唐代学校体制,中央在京师设有国子监及贵族学校,地方则设有府州县学。 “书院” ——民办、官办、民办官助 等 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鹭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等。 6.元代的官学 学校体制已相当完备。明清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 元代官学于国学、乡学外,在乡村别立社学,将基层乡村行政管理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7.明清时期的官学——国子监 家庭教育 著名的家训:《颜氏家训》、《包拯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汉代的选士制度实行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结果主要有孝廉、贤良方正、茂才(秀才)。 二、古代选士制度 2.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除了察举孝廉、贤良方士、秀才仍沿两汉旧制外,又增添了”九品中正制”。 推选各州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即九等),每十万人举一人,政府按等选用,授以官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实行了400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汉书·韦贤传》。 举孝廉图 时代 教育机构 选士制度 夏商周 国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