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牍书法:凝固在时空里的秦汉风骨
简牍书法:凝固在时空里的秦汉风骨
[ 本文共计4036字 · 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文 | 杨志荣中国书法在汉代已进入一种空前的繁荣时期,书法的自觉所展示的是人文意识的觉醒。而支撑这种人文环境的强有力的后盾力量是秦汉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碰撞与大融合,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从未有过的飞速发展和多样变化,书法风格也在书体的演进中呈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形态模式,这些书法风格的演变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汉代简牍的最早发现者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他第二次中亚之行时,在敦煌西北疏勒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发现了汉代烽燧、城障遗址发掘了汉简,汉代“简牍”是中国书法艺术遗产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其内容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例行公文及吏卒名籍、出入关登记等各式簿籍,还有买卖契约、往来书信等,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是汉代边塞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旁郡深目亭上深目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今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东郡深目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对会人官刺 正面甘肃简牍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研究隶变的重要资料,通过它们深入分析和研究书体种类,就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各种书体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及相互关系,也是学习隶书的经典之作。从地域上看,简牍书法遍及甘肃全境。从时间上看,跨越了战国末期到汉末近500年的时间,经历了隶书从篆书中蜕变出来,然后又走向衰退,逐渐向楷书演变的发展过程。从风格上看,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形式多变,体现出天真烂漫、质朴粗犷之气甘肃河西地区长城沿线的汉简大部分是就地取材,以胡杨木、红柳、白柳木居多。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对会人官刺 背面单行文字的叫简,多行文字叫牍,多枚汉简用麻绳串起来叫册,还有一种削成三棱、四棱或八棱的叫觚。觚是练习写字用的。它们是纸张发明之前,人们日常应用最广的书写材料,上自中央颁发的诏书律令,下到兵卒的名册和钱粮收支账目,内容涵盖极为丰富,并且占据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由于简较窄,字迹小的限制一般每枚只能书写一行字,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用笔率意天真、质朴古雅、自然茂美,在中国书坛独树一帜。收失队藏(革+豈)鞮瞀各五卅井吞虜队鼓枎各一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代简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到目前为止,在甘肃发掘的秦汉简牍数量已达65000多枚,占全国出土简牍总量的5/6。敦煌和居延简牍、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故宫明清档案,被学术界称为20世纪中国四大考古发现。掩埋在漫漫沙海中的木简,历经XX年而不朽,得益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敦煌地区平均年降雨量只有39毫米,而蒸发量却接近3000毫米!干旱少雨的敦煌大地,无意中成全了数以万计的汉代书法原作。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礼分算书 正面这些貌不惊人的木简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密码?它为什么100多年魅力不减,让几代考古学家、书法家们为之心醉神迷呢?甘肃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礼算书 背面阳朔五年正月尽十二月府移丞相御史刺史条 正面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敦煌汉简的发掘似乎永远不可能穷尽。最重要的一次发掘是在XX年3月,敦煌市博物馆在马圈湾以南的湾窑墩烽燧,发掘出一枚迄今为止尺寸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封检。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有幸看到过当时发现的汉代简牍,他大为震惊,认为“河间简牍乃书法之祖”。但限于当时的保存条件,这些简牍没有被更多的人看到。后人只能通过摩崖石刻和拓本、法帖来学习古代经典。历代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工匠和从事劳动的人们留下来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