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员俸禄—兼论高薪养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官员俸禄—兼论高薪养廉

明清官员俸禄——兼论高薪养廉-法律 明清官员俸禄——兼论高薪养廉 柏桦 吴爱明 摘要:明清两代的官员都认为自己的俸禄很少,甚至认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史·食货志》)。实际上官员的合法收入足以维持其体面的生活,但他们仍声称俸禄太低,为官吏贪污受贿开脱。现实中的“不贪不滥,一年三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与贪污有何关系?提高他们的俸禄就能够养廉吗?历史似乎告诉后人,高薪不能够养廉,严惩不能够去贪,只有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才能使廉贪观念深入人心,也才能有利于官员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关键词 :俸禄 陋规 公费银 养廉银 作者简介:柏桦,南开大学法学院及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昆仑学者,青海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法学硕士、历史学博士(中国)、文学博士(日本);吴爱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俸禄是古代国家给予在职官吏的固定报酬,在一定的时期内,以物质和货币形式支付,旨在满足官吏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采用过免赋役、给力役、赐田土等形式作为补充。俸禄除了作为对官吏担任的职务应得的报酬以外,还表明受俸人已经进入了统治机构,成为公职人员,也是对其作为统治阶层成员的认可。俸禄不是世袭待遇,而是随着职务的变动随时升降,其数额多寡也是根据职务的高低而定的。 一 明清文武官员实行的是低俸禄制,其根本原因在于俸禄制数百年不变,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与通货膨胀,但最终官员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因此降低,他们不但在原籍置下许多田地房产,且大肆行贿,以至于“至朝觐年,则守令以上,必人辇一二千金人京,投送各衙门及打点使费”。因此不能够简单地以俸禄来确定官员的收入,要综合衡量。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制定品官俸禄,正一品官月俸米87石,从九品官月俸米5石,最高官俸是最低官俸的17.4倍。其余未人流官月俸米3石,吏员月俸米分2.5、2、1石三等。官员得到封爵,按等差享有岁禄,公5000~2500石,侯1500~100石,伯1000~700石。俸禄的支付方式是米、银、钞、绢、布及各种实物兼给,其比例经常变化,一般是“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官卑者支米十之六、八。惟九品、杂职、吏、典、知印、总小旗、军,并全支米。其折钞者,每米一石给钞十贯”。自“一条鞭法”实施以后,官员的俸禄则主要以银来支付。 清代的官俸大致参照明制,但废除了折钞折米制,实行俸银禄米制。其正从一品岁给俸银180两,俸米90石,从九品给俸银31.5两,俸米15.75石;其理论上差额,最高是最低的5.7倍多,在实际上支领的差额更大,按顺治元年至雍正十二年(1644~1734)平均岁支,汉文职官正一品岁实支215.5两,从九品实支俸银19.5两,实际差额为1 1倍多。有封爵的官员,按等差享有廪禄,每年公给银700~255两、米350~127石,侯给银610~230两、米305~115石,伯给银535~205两、米267.5~102.5石,子给银435~360两、米217.5~190石,男给银310-260两、米155~130石,轻车都尉给银23 5~160两、米117.5—80石,骑都尉给银135~110两、米67.5~55石,云骑尉给银85两、米425石,恩骑尉给银45两、米225石。清代自雍正二年(1734年)以后,开始发放养廉银,从总督到司狱年给银15000- 40两。 明初的社会物质不丰富,所定的俸禄相对比较合理,所以朱元璋认为:“守俸如井泉,井虽不满,日汲不竭渊泉焉。”当时官员们生活也比较简朴,如身为弘文馆学士罗复仁“负郭穷巷”,朱元璋偶尔来到其住处,“复仁方垩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学士已经是五品官,自己家的墙壁坏了还要自己修理。朱元璋所讲俸禄不少,是针对当时消费水平而言。同样,清初商品经济不甚发达,人口不多,物质相对丰富和价格低廉,薪酬虽然不能说多,但也足够生活。以米价而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苏、松、常、镇四府大旱,是时米价每升七文,竞长至二十四文。次年大水,四十八年复大水,米价虽较前稍落,而每升亦不过十六、七文。雍正、乾隆初,米价每升十余文。二十年(1755年)虫荒,四府相同,长至三十五、六文,饿死无算。后连岁丰稔,价渐复初,然每升亦只十四、五文为常价也。至五十年(1785年)大旱,则每升至五十六、七文。自从以后,不论熟荒,总在廿七、八至三十四、五文之间为常价矣。”当时一两银的官价是千文,官员们俸禄虽不高,但满足较有体面的生活,乃是绰绰有余。 值得注意的是,官员俸禄并没有随着物价的上涨而进行调整。以土地而言,清代“顺治初(1644年),良田不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