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领域群体争议的法律规制.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劳动领域群体争议的法律规制

【法宝引证码】 CLI.A.1231205? 原文链接: HYPERLINK /qikan/a33b3155723aa6395418fe39b2145dbcbdfb.html \t _blank /qikan/a33b3155723aa6395418fe39b2145dbcbdfb.html 劳动领域群体争议的法律规制 期刊名称: HYPERLINK /journal/articlebyclass?ClassCodeKey=18, \t _blank 《法学》 期刊年份: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FilterItems.JournalYear=2017 \t _blank 2017 摘要: 在我国,劳动领域群体争议具有存在的客观性、效果的破坏性、部分诉求的合理性等矛盾的元素,给社会治理带来了高难度。从界定集体劳动争议、集体协商争议与群体争议的关系入手分析我国对劳动领域群体争议高管制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看清我国群体争议面临的各种乱相。国家行为和个人行为都应该在一个社会系统内进行整合,和谐应当体现为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平衡,多元救济模式才是我国未来解决争议的方向。只有理顺体制才可能对“法律评价上的高否定”“社会现实中的高容忍”模式进行改革。 作者: HYPERLINK /journal/articlebyauthor?author=董保华 \t _blank 董保华 分类: HYPERLINK /journal/articlebyclass?ClassCodeKey=,110105 \t _blank 劳动争议和劳动监督 中文关键词: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ExtCondition.InfoKeyword=集体劳动争议 \t _blank 集体劳动争议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ExtCondition.InfoKeyword=集体协商争议 \t _blank 集体协商争议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ExtCondition.InfoKeyword=群体争议 \t _blank 群体争议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ExtCondition.InfoKeyword=自上而下 \t _blank 自上而下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ExtCondition.InfoKeyword=自下而上 \t _blank 自下而上 期号: 7 页码: 39   群体争议涉及我国劳动法体制中的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分析框架[1]现已成为我国一种较为流行的研究模式。在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中,笔者意识到,只有补人集体劳动争议、集体协商争议、群体争议这三个含义迥异的词汇,并对争议背后的制度安排进行归纳梳理,方能以更具解释力的方式来理解当前我国劳动权利救济中的悖论,由此找出制度改进的路径。   一、群体争议中的“高否定”与“高容忍”   我国现行劳动法的调整体制主要定型于1995年实施的《 HYPERLINK javascript:SLC(9587,0) 劳动法》,围绕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形成了劳动争议与集体争议两个大类。按照官方的分类方式,劳动争议有个别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之分,集体争议有集体协商争议与集体合同争议之分。在这些概念中,涉及众多人数的争议主要有集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协商争议两种。除了这两类争议被纳入制度安排外,实践中还存在第三类争议形式,我国《 HYPERLINK javascript:SLC(167117,0) 工会法》称其为“停工、怠工事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进一步将其称为“集体停工和群体性事件”。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发布的《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对近十四年间的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其中的“劳资纠纷”是导致千人至万人群体性事件的主因,在此类群体性事件中占比达36.5%。[2]我国的群体争议呈现出“法律评价上的高否定”与“社会现实中的高容忍”的特点,劳动领域的群体争议亦概莫能外。   1.法律评价上的高否定。基于群体争议效果的破坏性,我国法律对其作出了高否定的评价。对于自发性罢工的法律评价,学界认识存有分歧,有合法、违法、非法三种观点。合法判断其实是一种刑事豁免或民事豁免。因我国无刑事责任豁免、行政责任豁免和民事责任豁免,故在法律评价体系中,劳动领域的自发性罢工属于违法。   刑事豁免是指争议行为虽符合刑法上的犯罪构成要件,但具有法律上的违法阻却事由,故劳动者的刑事责任得以免除。笔者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