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津4.8级地震前山西临汾台倾斜前驱波特征剖析
河津4.8级地震前山西临汾台倾斜前驱波特征剖析
摘要:采用临汾台SSQ-2I型石英摆和VP型宽带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运用原始形态曲线方法,对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观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两种观测手段都记录到明显的前驱波,其形态特征与岩石力学中的粘滑事件非常相似,应是此次地震前显著的短临异常信息,同时给出了产生慢粘滑现象的机理解释。
关键词:河津4.8级地震;倾斜仪;前驱波;慢粘滑;短临异常
中图分类号:P3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2-0160-05
0 引言
20世纪70年代,金森博雄报道了1960年5月22日智利8.3级地震前15min,在相距上万千米的帕萨迪纳地震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中发现300~600s的长周期波,他将其称之為“前驱波”,也有人称之為“前兆波”、“异常脉动”、“蠕动波”、“形变波”、“应力波”、“静地震”等(高金哲等,2005);近10年来有关前驱波的研究越来越多,涉及到的前兆观测手段主要有定点形变(倾斜、应变)、地下水位、重力、地震脉动等,但所报道的地震事件大多以上千千米的远震為主(李冬梅等,2002;张淑亮,范雪芳,2003;陈德福,2006;尹亮等,2010;2011;陈双贵等,2011),主要反映的是“远场兆效应”,相对来说,与近震有关的前驱波研究报道比较少。
本文对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临汾台倾斜资料分析,发现SSQ-2I型石英摆和VP型宽带垂直摆在震前1~3个月出现显著的扰动现象,其形态特征不同于该手段以往记录到的远强震前驱波图像,而是与岩石力学中的粘滑事件非常相似,同时对其成因机理及震源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
1 概况
临汾地震台地处临汾盆地西缘,构造上位于临汾凹陷内的龙祠沉降中心,其中心紧靠控制盆地西缘的罗云山山前断裂,断裂从临汾台附近通过。临汾台的西面為断层下盘,其岩性以奥陶系中统灰岩為主,其东面是断层的上盘,上覆盖第四系上更新黄土,台站的地势表现為自西向东倾斜,东部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河流相堆积广泛分布,沟谷切割轻微。形变观测山洞位于临汾台西面的山梁上,山体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灰岩,岩石质地单一,岩层以中厚层為主,距洞室约150m处罗云山断裂从山前通过,该断层為N40°E走向、倾向SE的正断层。山洞建造于1978年,洞体覆盖厚度為32~40m,洞内年温差小于0.3℃,摆体仪器墩是凿山洞时所建,墩体稳定性非常好,观测条件符合洞体形变规范要求。
SSQ-2I型石英摆倾斜仪(以下简称石英摆)是“十五”项目新增仪器,安装于2005年,自2008年起进入正式运行,运行以来仪器工作状况稳定;VP型宽带垂直摆倾斜仪(以下简称宽带摆)是武汉地震仪器研究院研制的新型仪器,由于电路设计使用了新技术,使得该仪器测量频带宽度為DC~0.5Hz,比同类仪器大20倍,同时记录地震的幅度也比同类仪器大10~20倍(马武刚等,2010),宽带摆于2008年8月底安装,2套倾斜仪分别安装在观测山洞内2个不同的洞室中。
2 前驱波典型特征分析
2.1远震前驱波特征
2008至2009年3月,全球共发生M≥7.0地震24次,其中12次地震前石英摆都记录到前驱波现象,这在同类型仪器或其它观测手段中是少见的,波形图以“阶跃、连续脉冲状突跳、脉动加粗”等畸变形态為主,出现时间一般在大震前数小时至7天左右(高振强等,2009)。图1列出了2008年临汾台记录到的3次7级以上地震的SN分量远震前驱波特征图。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两天,石英摆SN曲线连续出现数次幅度约1ms的阶跃形态,震前1天即5月11日阶跃现象消失,但曲线脉动出现显著增粗且伴有“毛刺”现象(图1c)。
2.2河津地震前驱波特征分析
自2009年3月28日原平4.2级地震以来,汾渭地震带(也有学者称為山西地震带)又连续发生2009年11月5日陕西高陵4.4级、2010年1月24日河津4.8级、4月4日大同4.5级、6月5日太原阳曲4.6级等地震,其中陕西高陵、河津位于汾渭地震带的南部地区,分别距临汾台265km和89km。
石英摆SN分量在2009年10月9日开始记录到连续性的脉动加粗、毛刺等异常信号扰动现象,在11~13日这种扰动演变為幕式阶跃、错动及幕式尖脉冲事件,且每一幕的扰动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扰动事件过程為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图2),该类型异常信号与以前记录的远震前驱波阶变、连续性脉动变粗、突跳等形态完全不同,而是与脆性岩石力学实验中的粘滑信号(伴随声发射)变化特征非常类似(马胜利等,2008)(图3),故称其為间歇性的幕式慢粘滑事件,这与图1中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