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

作者简介: 1、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杰出作家。 他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这一时期正是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当时诗文革新运动已经取得胜利,社会文化在中唐以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景象。 苏轼生长在一个有很深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苏序,诗思敏捷。父苏洵为散文大家,伯父苏涣,舅父程浚均为蜀中知名的进士。母亲程氏善良正直而又有文化,在苏洵外出漫游时,教育子女的责任都由程氏承担。一次,她教苏轼读史书,当读到东汉范滂传时,她为敢于反对宦官、从容就义的范滂叹息起来。苏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十分感动,“奋厉有当世志”。程氏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使苏轼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苏轼聪明勤奋,博览群书,因而二十一岁,就得中进士,并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放榜后,欧阳修对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与梅圣俞书》)此次进士及第的苏轼兄弟因母亲病故没有出仕。 嘉佑六年(1061),他和苏辙参加国家特别考试——直言极谏科考试。苏轼通过他的《进策》、《礼以养人为本论》提出了系统而全面的改革主张,苏辙在策论中也敢于议论时政得失,因此,正在谋求改革的宋仁宗很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苏轼传》)。通过这次考试,苏轼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顺利地走入了仕途。 但,苏轼并未因此而飞黄腾达起来,他的大半生均在仕途不顺的坎坷生涯中度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与正在实行改革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又不能忍受卑鄙的朝官的诬陷,因此自动要求调离京师,到外地任地方官。此后几年,他历任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他任杭州通判时,组织人在西湖上修建了一条横贯西湖的长堤,堤上遍种木芙蓉、杨柳树,看上去美丽如画,杭州人称它为“苏堤”。 由于苏轼对变法持有“不同政见”又时常在诗文中“托事以讽”,因此,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何正臣、舒覃等,借口苏轼反对新法,摘引他的诗文,罗织罪状,把他从湖州任上逮捕,押解至京域,关进御史台(又称乌台)狱中,受到凌辱和迫害。这就是促使他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乌台诗案”。但文字狱“乌台诗案”不得人心,朝中官员范镇、张方平、王安礼(王安石的弟弟)上书皇帝请求释放苏轼。当朝的太皇太后生病,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在这种情势下,苏东坡被释出狱,元丰二年十二月初被贬谪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贬官黄州,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失意时期,但却是他文学上的丰收季节。他的许多名篇都是在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苏辙说,在这之前,他们兄弟的文章还可相“上下”,“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聘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东坡先生墓志铭》)就是在这期间,苏轼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神宗去世,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当时旧党执政,尽废新法,但苏轼却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因而引起旧党司马光等的不满,不容于朝,贬谪杭州、颍州、扬州。 宋哲宗元佑八年,新党重又执政,苏轼又受到攻击,被贬惠州,琼州(今海南),曾一度露宿于野外桄榔林下。 宋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内迁。第二年秋天,这个历尽人间磨难的英才,在常州与世长辞了。死后追谥文忠。 2、苏轼的思想: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 (苏轼)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佛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 这段充分说明了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前后变化过程,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在政治上他善于汲取儒家的精华,倾慕贾谊、陆贽,从小就博览史书,有志于治理国家,具有儒家那种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容于当世,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在仕途上也屡受打击。因此,他在幽忧苦闷之时,就从庄子、佛家的哲理中寻找精神寄托,佛道的出世和超世思想几乎成为他的精神支柱。苏轼谈佛论道是取其超然物外、排除苦闷一面。“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赖,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以,不为无害。(《答毕仲举书》)始终没有改变他坦荡胸怀和执著的人生态度。他曾对友人说:“仆虽怀坎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总之,苏轼杂取各家思想,并将其相通之处融合成自家之思想。在政治态度上和任职时期多取儒家;在人生修养和贬居时期多取释(佛)、道;既“奋厉有当世志”,又能在失意时随缘自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