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3
药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PAGE
PAGE 4
前 言
1. 立题依据
冬虫夏草为我国名贵强壮滋补药,因药源缺乏,长期供不应求。1979年,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发现一虫草新种,该虫草褐色或黑褐色,体肥大,子座多纤细而曲折,长20~30 cm,粗1.5~2.5 mm,头部圆柱状或棒状。经云南省植物研究所鉴定为凉山虫草(Cordyceps liangshanensis Zang, Liu et Hu sp. nov.)。[1]产区调查表明,凉山虫草始载于《四川通志》,为麦角菌科真菌凉山虫草C. liangshanensis Zang,Liu et Hu寄生在鳞翅目昆虫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物,主产于四川、云南等省,入药已有多年,有镇咳祛痰、提神强壮等作用。此种虫草资源量丰富,民间已作虫草药用,功效与冬虫夏草类似,引起广泛关注。
一些学者开始对凉山自治州所产的凉山虫草进行了形态学、化学和药理方面的研究[1,2,3],发现凉山虫草的化学成分、功效均与名贵药材冬虫夏草相似,且分布海拔较低、对生态环境要求不高,资源量丰富,人工培育具有很大潜力,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优秀的替代资源。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凉山虫草的研究,取得的进展还非常少,其中尤其突出的是质量标准的制订工作,《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增补本(1992年版)虽然收载了凉山虫草,但所载标准很不完善,势必需要进一步修订,以完善质量标准。
本课题则按照中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的要求,对凉山虫草进行质量标准研究,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和技术,为凉山虫草制定出一套更为系完整、科学的质量标准,以期为凉山虫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凉山虫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别
第二部分 凉山虫草的薄层鉴别与含量测定
第三部分 凉山虫草的一般质量检查
第四部分 凉山虫草的质量标准
第五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凉山虫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别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
本研究所用材料购自四川省凉山州,并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黎跃成主任药师鉴定为凉山虫草(C. liangshanensis Zang, Liu et Hu sp. nov.)。
1.2仪器及试剂
显微镜(日产Olympus)、显微互动、数码相机、水合氯醛、稀甘油
2. 实验方法
2.1粉末制片
上述样品研成粉末,取适量置载玻片上,滴加水合氯醛,酒精灯上加热透化,稀甘油装片后置显微镜上观察。
横切面制片
上述样品用温水浸泡,待其浸透时徒手切片,将切出的薄片置清水中,挑选理想的切片置载玻片上,滤纸吸去水份,滴加水合氯醛,酒精灯上加热透化,稀甘油装片后置显微镜上观察。
3. 实验结果
3.1 性状鉴定[2, 4-5]
本品由虫体和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外形似蚕,较粗,稍弯曲,长约2.5~5.0 cm ,直径5~9 mm ,表面棕褐色,有大量棕色绒毛,与泥土混合故显黑褐色或棕褐色,无无绒毛覆盖部分,可见红棕色虫皮,具光泽,虫体表面有环纹20~30条,近头部出环纹较密,头部红褐色,足不明显,除去表面附着泥土及绒毛后,可见腹足四对明显,呈圆盘状。子座单生,上部有时分枝,细长圆柱状,长15~25 cm ,直径1.5~2.5 mm ,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具纵棱,距子座顶端1.5 cm处有明显环状突起,顶端明显可见子囊壳突出表面,褐色或黑褐色,常有不孕尖端,长约3~5 mm。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气微腥,味淡。
图1 凉山虫草
Fig. 1 C. liangshanensis Zang,Liu et Hu samples
3.2 显微鉴别[2,5]
3.2.1 虫体横切面 体表菌丝层黄褐色至棕褐色;体表刚毛黄棕色,基部宽大;虫皮为红棕色,具光泽;虫体内充满类白色菌丝,并隐约可见幼虫部分器官,如气管、神经及残存的肠腔等。
3.2.2 粉末特征 本品粉末棕褐色,主要显微特征有:
= 1 \* GB3 ①体表刚毛:众多,长锥形,黄色或黄棕色,但未见有分节,粉末中多为断头,长约18~42 μm;
= 2 \* GB3 ②体表绒毛:众多,细长,不分枝或偶有分枝,黄色至黄棕色,密集交叉成团或断裂成节,长约80~700 μm,直径约2.5 μm;
= 3 \* GB3 ③体内菌丝:多呈短节状,分枝或不分枝,灰白色,积聚成团,长约8~50 μm,直径约2.5 μm;
= 4 \* GB3 ④虫体组织碎片:为不规则多角形,黄棕色或棕褐色,数微米至数十微米不等;
= 5 \* GB3 ⑤子座不育柄部碎块:外壁呈不规则长方形或三角形,外侧黄棕色,内侧白色,由许多纵向排列的细长白色菌丝组成,间隙小,排列整齐;
= 6 \* GB3 ⑥菌髓菌丝:灰白色,常成束,排列整齐,间隙较大;
= 7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