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姻缘-中国社会科学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爱情与姻缘-中国社会科学网

爱情与姻缘 : 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 比较木 — — 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 翟学伟 提要:从亲密关系视角来认识婚姻生活,可以将 “爱情”与 “姻缘”视为两 种不同的理想类型。本文首先从关系向度上讨论婚姻的复杂性,进而提出两 种可比较的亲密关系模式:爱情婚姻与缘分婚姻。本文通过比较发现,前者 具有个体内在性,比如重视吸引力、理想化、激情等,其延续机制在于加法;后 者则重视关系外在性,比如命定、般配、说媒等,其维系机制在于做减法。立 足于这两种模式之起点与延展,诸多亲密生活现象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进 而实现对此议题的知识建构。 关键词:爱情 缘分 个体 内在性 关系外在性 命 配 一 、 引 言 亲密关系是人类社会最为根本的关系。它能让个体存活与成长, 也使得个体有归属感,并对人生之中何为情感、信任、忠诚、责任等产生 真切的感受。亲密关系的形式与内容之改变亦是人类社会从观念到行 为最根本的改变。宽泛地讲,家人、恋人、夫妻及朋友等都属于亲密关 系,而根据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者所达成的基本共识 ,其核心议题主要 是围绕情爱展开的。本文讨论的这一主题将以婚姻为主要线索,因为 婚姻是亲密关系中最常见与最基本的形式,其他亲密关系大多围绕它 建立和延伸,例如恋爱、性爱、友谊,或者由此发生的一些相关变种—— 同居、同性恋及其他爱恋形式。至于那些借 由婚姻进入家庭的人们,又 会通过生育或养育构成亲子关系。 婚姻对人类生活影响之大,吸引学者们分别从历史、法律、制度、习 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让此文修改时论证更加严谨,笔者在此表示感谢。文责自负。 128 ”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 俗、家庭、夫妻关系结构及个人情感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则试图 提供一种关系向度理论来扩展与推进这一领域中一些尚未讨论的部 分,以期有理论性的发现。为了有效地进人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我们先 来看一看涉及亲密关系的一些常见话题 : · 婚姻是一个人的终生大事还是可有可无之事? · 结婚是否需要恋爱?是否惟有先恋爱,婚姻才会持久? · 婚姻 (哪怕在形式上)需要介绍人吗? · 婚姻是男女间自己的事,还是关乎其他更多相关者的事? · (有美国女生问我)为何中国的夫妻可以分开那么长时间? · (有美国男生问我)中国女孩谈恋爱时同美国女孩差不多,为 何一结婚就不同了? · 夫妻之间没有感情也能在一起生活吗?如果能,理由何在? · 生不生孩子(儿子)对夫妻感情有影响吗? · 为何有人认为夫妻不和离婚不是办法,得让对方身败名裂? · 离婚是正常行为还是反常行为?离了几次算不正常? · 相亲会可以由父母代为前往 ,甚至成为家长们的事吗? · 为何有人选择同居? · 为何中国人常被告知不要问及西方女性多大岁数了? 面对这些话题,婚姻研究理应给出理论上的回应,但迄今为止,就 目前较有影响的婚姻市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进化心理学 (Lykken Tellegen,1993;Kenricketa1.,1993)而言,上述 问题大多未能触及 或有效地解释 ,甚至有些问题的关键点亦被不同学科取 向分解掉了。 尤为重要的是,回应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文化方面的考虑,而上 述几种理论基本将文化维度排除在外。 众所周知,在全球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讨论文化差异的难度 已骤然增大。本文在此依然持文化比较的立场,一来有助于在建构模 式时将其 内涵清晰化,以寻求亲密关系的运行方向上的差异;二来是想 提出一种见解,即如今的文化融合不意味着文化差异的消失,只意昧着 文化共识的提升。也就是说,在很多领域,人们虽然享有共同的价值系 统,比如大凡现代文明社会都倡导遵纪守法,可论及某些特殊成员不守 法时社会该如何处置时,文化问题就会出现。又如每个社会都期待在 校生能品学兼优 ,但文化的可 比性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