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_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8高考命题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迁移运用巩固提升.docVIP

2019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_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8高考命题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迁移运用巩固提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9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_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8高考命题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PAGE PAGE 2 高考命题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组一 思想情感类] 1.(2018·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秋望 赵 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 ①此诗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目见与耳闻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E.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解析:选BC。B项,应为拂晓时分;C项,应为拟人手法。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考生应该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情感关键词“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鲈鱼”是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答案: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高阳台 西湖春感 张 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城南皇子坡西,唐代的名门望族韦氏居于此地,因名韦曲。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沙鸥,也生了新愁。沙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古人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句,“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飞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暮春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来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解析:选AE。A项,“能几番游”两句抒发的是惜春之愁;E项,“很有豪放派的词风”错误,这是一首婉约词。 (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抓住词中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愁思,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上片起笔写景比较平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表现出一派平和且令人愉悦的深春美景;“能几番游”则笔锋一转,写“东风”“蔷薇”暮春之景,体现惜春之情;下片“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点明故国之思,在这种情怀下,“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就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的哀伤。 答案: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惜春之情:东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果冻宝盒535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