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秋思教学设计(10篇)

秋思教学设计(10篇)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述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透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比较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述秋天的诗词。   :不仅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渲染秋天凄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能够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潜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此刻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资料)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应对此情此景你的情绪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能够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能够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资料,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那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最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样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在见”与“不见”的比较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