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红层中岩溶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PDF

四川红层中岩溶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红层中岩溶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第 12 卷第 4 期 防 灾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ol.12,No.4 20 10 年 12 月 J.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Dec.20 10 四川红层中岩溶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 1 2 3 彭国喜 ,覃雄谋 ,高 磊 (1. 成都理工大学环工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2. 中铁二院地勘岩土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3.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 重庆设计研究院,重庆 400016 ) 摘 要:红层在四川盆地中广泛分布,随着大量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红层岩溶问题日渐显现。而相对 于红层岩体遇水易软化、膨胀等不良地质问题的研究,红层岩溶问题研究比较少。根据在四川红层地区多年 的地勘工作实践,分析了四川红层岩溶具有非均一性、成层性、埋深大等特点,提出真红层岩溶、“假”红 层岩溶等两种不同类型的岩溶形成机制。这些红层岩溶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提出,对这一地区的工程地 质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四川盆地;红层岩溶;假岩溶;砾岩;石膏 中图分类号:TU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047(2010) 04-0090-08 0 引言 四川红层是指以侏罗系、白垩系泥岩、泥质粉 问题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开发地质公 砂岩为主的沉积岩,因其颜色呈紫红色或棕红色而 园、旅游景点的项目,如:广东闻名遐迩的丹霞地 [1] 得名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的中部和东部,地貌 貌地质公园、号称亚洲最长的红层喀斯特溶洞—— 形态受构造格局和岩性控制。盆地中部,龙泉山至 四川资中县6.8 km 长的“圣灵山大溶洞”、都江堰 华鉴山之间,为红色丘陵山地,以砂岩、泥岩的构 青城后山的溶洞等。但是,与岩土工程相关的红层 造剥蚀丘陵为主;盆地东部,华费山至方斗山之间 岩溶的研究及其工程危害性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分布为独具特色的“川东平行岭谷”,岭间为红色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从常规意义上,一说到 砂岩、泥岩分布的丘陵纵向谷地。 岩溶,人们立即联想到石灰岩的喀斯特地貌,很少 近几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境内加速 想到红层岩体中也可能有岩溶现象,故一些工程建 了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项目的发展,如:成绵乐 设即使在红层中发现有溶洞,也未引起重视,可能 客专、成西、遂渝、成渝、成灌、成贵等铁路工程; 仅认为是红层的差异风化所致;其二,红层中的岩 成德南、巴南、广巴、成都二绕等诸多公路工程。 溶现象的确很少见到,只有在满足一定的地质、地 在这些工程中,最经常遇到的岩体便是红层。同时, 形、地下水条件才可能形成。为此,研究红层中岩 红层更是大型桥梁、水利、能源工程、高层或超高 溶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便显得非常必要。 层建筑、隧道、地铁、人防等地下工程的主要持力 1 红层岩溶的工程实例分析 层和围岩。 从过去对四川红层的研究历程看,主要集中在 红层在四川盆地中分布极其广泛,近几年来, 红层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如:地下水对 红层地区中兴建了大量铁路、公路、能源等基础工 泥岩的崩解性、膨胀性的影响;红层中的相对软弱 程项目。作者认为:红层岩体中含有碳酸盐矿物而 夹层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相对于砾岩、砂岩,泥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