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酒泉古民俗中婚育文化剖析
酒泉古民俗中婚育文化剖析
[摘要]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历来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和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几千年来,各种民情习俗互相交汇融合,既有对中原礼仪的继承,又有对西方文明的吸纳,形成了以汉民俗为主、其他民风兼顾的民风习俗。这些淳朴的民风民俗在酒泉延续了几千年,有些已被时代所淹没,有些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了解并研究它,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酒泉;民俗文化;婚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99-02
酒泉,古称肃州,自古就是“诸夷入贡之要道,河西保障之襟喉,东西通衢之要冲,军事边防之重镇”,历来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和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几千年来,各种民情习俗互相交汇融合,既有对中原礼仪的继承,又有对西方文明的吸纳,形成了以汉民俗为主、其他民风兼顾的民风习俗。其中婚育文化就是一朵奇葩,值得探索、研究。
婚嫁是人一生的终身大事,也是个人建立家庭、真正融入社会的开始,所以有“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的说法。肃州婚嫁习俗,旧时严格按《礼记·昏义》所规定的“六礼”进行。“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备”还是“不备”,是区别妻与妾、嫡与庶的分水岭,是决定用“八抬大轿”抬进大门,还是步行领进小门的关键因素。所谓“六礼”,就是娶妻过程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定亲和亲迎六个礼节程序,其核心始终贯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思想。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则由父母代儿女选择对象,选择的标准一般要门当户对。有了目标,便请媒人实施必要的礼节程序。
先由媒人领着男方偷看姑娘,中意后,媒人再代表男方家提出结亲要求,叫“纳彩”。女方家同意结亲要求后,男方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讨要庚帖(女方的生辰八字),叫“问名”。要庚贴,是为了“合八字”。“合八字”是为了避免双方“八字”中所含的“十二支”刑、冲、克、害。“合八字”一般由阴阳先生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判读。相“合”为吉,相“冲”、相“刑”尚可区别对待,相“害”则视为凶。
“合婚”告“吉”,男方家主人央媒人到女方家择日定亲,叫“纳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逐渐允许男女双方在定亲前见面,正式见面时双方要交换礼物,实际上,旧时互送信物,肃州民间称为“换手”。准备好的信物,男方不给或女方不接,意味着婚事不成,大多没有定亲的必要。
男方送彩礼,女方家长接纳叫“纳征”。“纳征”一般要在定亲时进行,媒人必须在场。定亲后,每逢端午、中秋、春节,以及后来的新历元旦,男方都要给女方家送节礼,以示婚约生效。
在男方家庭具备结婚条件后,男方家长请上媒人、带着儿子去女方家商量结婚的日子,叫“请期”。双方把大致日期商定后,具体日期由女方的母亲定。
男方家用乐队、花轿(后来改为小轿车)迎娶新娘的仪式叫“亲迎”,肃州叫“迎亲”。迎亲的前一天,女方的母亲要督促女方沐浴,并为之盘头、开脸、装“嫁仓”;男方母亲要为新郎迎亲准备好新娘穿戴的棉衣、盖头,用的化妆品、梳子以及成对的酒肉、红糖、红枣、核桃等娶亲“礼仪”。娶亲时,吹鼓手、说客、月老、伴郎必不可少。新郎到岳母家“添箱”,(旧时女儿出嫁的前一天,娘家人显摆酒席招待亲友;客人带着钱物上门祝贺,给嫁妆箱里添嫁妆,谓之“添箱”也是必不可缺的)。新娘“哭轿”,新郎官“抱轿”、“颠轿”各有讲究。娶亲队伍回程时,一路上猛吹细打,轿夫随唢呐声的起落而“颠轿”,轿夫“颠轿”除了渲染热闹气氛、减轻路途劳顿外,更重要的是向新娘索要些酬劳——钱或鲜糖果之类。送亲的新娘父母到女婿家要“进礼”,谓之“礼尚往来”。新娘下轿时,在鼓乐声中接“宝包”、走红毡,夫家用五谷杂粮掺红纸屑“打煞”;庆典仪式上拜天地、行大礼、接红包、带首饰、摆嫁妆;进洞房后,新婚夫妻喝交杯酒、吃合晋饭;傍晚时分,附近的青年男女前来“攘房”,到子夜才散,迎亲习俗方告结束。第二天,新婚夫妇拂晓起来先到堂屋拜祖先,再到“道座”拜父母,与长辈、姑嫂见面,“六礼”告成。
“六礼”是相当繁琐的,往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一般的贫民百姓是无力应付的,因而有私奔、偷婚的事发生,于是到了宋代不得不将庶民百姓的婚仪稍加省略。在《政合新礼》中将“问名”并入“纳彩”,把“请期”并入“纳征”,将“六礼”合并为“四礼”。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又把“纳吉”删去,使原来的“六礼”变为纳彩、纳征和亲迎“三礼”。肃州地区明、清、民国时期,百姓的婚礼基本上沿用“三礼”。
结婚第三天,新娘下厨拜灶神、做“试刀面”,婆婆、嫂嫂、小姑都在一旁打下手,这顿饭决定着新媳妇在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就是古诗“三日如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翁姑味,先遣小姑尝”的遗风。“回门”、“站对月”也很讲究,新婚夫妇携带礼物到娘家或亲友家探亲,叫“回门”,肃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