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苗族铜鼓舞
苗族铜鼓舞 学习目标: 了解苗族铜鼓舞的民族文化、艺术特点和舞蹈风格,加深对苗族踩鼓舞的舞蹈学习。 教学重点: 学习并熟练踩鼓舞的鼓点,在鼓点节奏下学习踩鼓舞的舞蹈动作。 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信息、鼓点音乐和教学视频,学习踩鼓舞的舞蹈动作。 基本简介 以铜鼓为道具的中国民间舞蹈。流传于南方以及西南地区的苗族、彝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铜鼓最早用作炊具。在古代南方民族做为礼器,是权力的象征。铜鼓也被视为吉祥之物。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汉代文物上,已有男子击铜鼓而舞的形象。铜鼓舞一般是在婚丧礼仪以及其他重大活动中表演。苗族铜鼓舞,舞时钭鼓悬起,一人持木棒击鼓,边击边舞,众人环绕而舞,节奏多变,加以击掌呼喊助兴,动作多是模仿狩猎和农事活动的动作。 舞蹈特点 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舞蹈表演 苗族铜鼓舞有男子跳的,也有男女同跳的,舞时将鼓悬起,击鼓者一人,左手持木棒击鼓腰,发音清脆,右手持鼓锤击鼓面中心,发音浓重,节奏多为拍,鼓手边击边舞,随节奏踏地抬腿,众人环绕而舞,随着变化多端的节奏,时里时外,且进且退,舞至高潮时,加击掌呼喊“嗨哧哧”之声助兴。其动作多为狩猎生活、农事生活动作以及对动物形态的模拟,如骑马赶斑鸠、捕鱼、捞虾等。苗族铜鼓舞步伐有力,臂部多前后甩动或左右摆动。 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吃牯脏”“苗年”“芦笙节”活动中表演。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心,由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乐音效果。舞者人数不限,经常是越百上千,围成几个大圆圈,合着铜鼓的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苗族铜鼓的敲打方法,一般都有固定的鼓点、读法及呼喊声,由于群众非常熟悉这些鼓点和读法所包含的内容,所以鼓声具有鼓语的特点。鼓手执双槌棒击鼓鼓点有专门的读法:“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相击。例如“翻高豆”,意为“赶斑鸠”,舞蹈表现农民听说飞来的斑鸠,正在刨出黄豆种啄食,于是骑着马来到田里驱赶斑鸠。舞蹈动作有:在地边赶斑鸠、作抬腿赶、骑着马赶、拍掌转身下蹲甩腰赶斑鸠等4个动作。又如平冷潘拉冬高冬,苗语意为迎客舞,表现主人以舞蹈欢迎客人的到来。据说此鼓点是受山林中啄木鸟笃笃啄木声的启发而编成的。客人到来时,主人和迎客者在路边两旁,拍手欢舞,迎客人进寨。其他还有表现获猎归来儿童放鸭捞虾捉蟹,以及吃牯脏中表演的祭祀性刀舞等,都有不同的鼓点读法和苗语鼓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