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毕业论文(设计).docVIP

《浅谈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毕业论文(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行为 1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我国股票市场自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创下998.23点的低位后,到2007年10月19日上涨到6124.04点,涨了5倍多,而后,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上证指数又大幅下跌到2000点之下;2007年10月,拥有雄厚资金和人才实力的四只基金系的QDII首次投资于海外股市,一年后这批出海的QDII中最少的亏了近一半,最多的已亏损61.9%;“5.30事件”中的政策半夜出台。种种现象表明股票市场中存在异常的股票价格波动,过度的投机行为等。政府对市场不确定但频繁的干预、机构投资者的违规市场行为、上市公司的欺诈发行和虚假信息发布行为、散户跟庄、推崇股评以及高的换手率等等,都对市场的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股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被极大的削弱。 我们可以轻易地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非有效性和非理性,有关经济市场的经验研究发现实际中存在着许多现代主流经济理论不能解释的“未解之谜”。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以经济人理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遵从“理性范式”的前提下,它确立了关于投资者在最优投资组合决策和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各种证券价格如何决定的理论体系。由于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之上,它们同样继承了投资者是理性的、市场完善、投资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等经济学的理想假设前提。简而言之,传统经济理论中个人决策过程加上这些理性假设之后,使得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构造模型成为可能。 但一系列的经济异象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无疑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反思:模型的“失灵”究竟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还是实验中数据的干扰。许多经济学家对经典理论模型的理性分析范式提出了质疑,认为以经济人理性假说为基础的理性范式不成立。因此在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冲击下,综合了现代经济理论、心理学和决策科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的行为经济学逐渐显露头角,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开拓了另一个视角。 1.1.2研究的意义 如果任何一个行为主体不能有效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均有可能引发股票市场风险的产生。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形成的“非理性合力”就会导致整个市场的理性崩溃,继而产生一系列的异常现象。而传统的经济理论解释不了我国经济市场出现的种种异常现象,本文试图从行为经济学中的非理性人角度研究经济市场中的各决策主体的行为特征,深入探究其非理性的根源及形成的机理,从而可以理解现实中的中国股票市场的非有效、非理性的现实状况,并找出股票市场诸多症结的所在。同时,本文基于以上研究,希望能够提出有建设意义、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规范股票市场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使各决策主体的行为相对规范和协调。在中国经济深化、经济开放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进行股票市场非理性的系统研究,对抑制过度投机、净化市场、化解和防范经济风险、防止经济危机、保持股票市场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经济人理性在经济学理论中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重要假说,因为经济学理论中几乎所有内容和模型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然而,随着经济生活和经济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积累,以及心理学、生物学、脑神经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传统的“经济人理性”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人的经济生活与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经济人”的理性存在很多问题,与投资者在经济市场上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是不相符的。这激起了许多学者寻求“理性模型”之外的解释模型的兴趣[1]。于是有了行为经济理论在80年代的兴起。 行为经济理论与标准经济理论争论的核心是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分析的出发点是人的完全理性,因此它的分析框架局限在理性分析范围内。与此对应,行为经济学从两个方面对有效市场理论提出了质疑:一是人的完全理性。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在决策时会产生各种行为偏差,这些偏差会影响证券的价格,从而使证券市场价格偏离基本价值;二是理性投资者套利行为的局限。 行为经济学从经济理论的心理学、社会学基础(行为偏差)及有限套利理论出发,提出了理论模型,主要有噪声交易模型、投资者心态模型和羊群行为模型等。 行为经济学起源虽发源于国外,但国内研究者也有不少相关方面的研究。林春燕、朱东华(2006)研究了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认识偏差问题[2]。实证检验中分别以上证综合指数的收益率的改变量(增量)作为自变量,即解释变量;以看涨情绪指标BSI的改变量(增量)作为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使用SPSS软件对此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对1天、1周、2周、3周及6周进行计算,检验结果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带有明显的启发式偏差,其预期模式是持续型的。而随着预期时间区间的扩展,机构投资者则表现出谨慎的情绪。 导致我国资本市场里投资者理性行为的原因,具体分为三个方面:政府监管的失灵、市场的失灵、投资者的心理偏误的原因。具体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