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参考文格式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第一篇: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argyris c.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illinois:dorsey press, 1960.
[2] herriot p,manning w e g,kidd j m.the cont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j].british journalof management,1997,(8).32.
[3] rousseau dm.new hire perspective of the employer’s obligations: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11).389-400.
[4]刘帮成.基于心理契约的留任员工思路[j].中国人才, 2014,(9).121-139.
[5] 波特·马金,凯瑞.库怕.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 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4.
[7] 彭正龙等,心理契约的概念、理论模型以及最新发展研究[j].中国心理科学, 2014,(2):78-83.
[8] 刘燕,黄维德.心理契约的特征与失信模型—兼论时职业生涯管理的指寻意义[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12):34-42.
[9] 朱瑜.企业员工关系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2.
[10] 刘香毅.基于心理契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2014,(2):13-20.
[11] 魏萍,周爱保.心里契约研究述评.河西学院学报[j], 2014,(17):57-62.
[12] 赖作卿,闫俊强.心理契约与企业员工的激励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报, 2014,(2):73.
[13] 李志勇,肖鸣政.建立满意的心理契约[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3):18-19.
[14] 李文静.员工职业生涯的心里契约的动态管理[j].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4,(10):15-17.
[15] 宋微.用心理契约建立员工的信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4,(12):17-19.
[16] 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
[17] 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
[18] 冉斌.员工满意度测量手册[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4.
[19] 刘帮成.基于心理契约的留人思路[j].中国人才, 2014,(2)245-249.
[20] peter.drucker.21世纪的管理挑战[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21] 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管理科学学报, 2014,(4)57-60.
[22] 董舒,蔡正春.论心理契约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4.
[23] 朱晓妹.心理契约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4,(6):121-124.
第二篇: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集中列表于文末。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直接相关的文献为主。参考文献是论文中引用文献出处的目录表。凡引用本人或他人已公开或未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学术思想、观点或研究方法、设计方案等,不论借鉴、评论、综述,还是用做立论依据、学术发展基础,都应编入参考文献目录。直接引用的文字应直录原文并用引号括起来。直接、间接引用都不应断章取义。每篇论文至少要查阅15篇(部)左右的参考文献,其中含外文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采用我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的“顺序编码制”(即: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中外文混编。论文中,引用出处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和方括号[ ]放在引文结束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作为对参考文献表相应条目的呼应。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对文献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英文三位作者后面加“et al”。各类参考文献标识、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
(1)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⑥标准[s]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
⑨数据库[db]⑩计算机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