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失误对中国改革理论透视.docVIP

成功与失误对中国改革理论透视.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功与失误对中国改革理论透视

成功与失误对中国改革理论透视    [摘要] 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要少走弯路,特别需要理论指导;这一理论是反映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如何进行结合的理论,而不是以往公有制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简单相加。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对市场经济选择的理论基础是对个别劳动差别的承认与实现;改革失误的理论根源在于该进市场的没有全都进市场和不该进市场的进了市场。    [关键词] 改革; 成功与失误; 理论反思    [中图分类号] F1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14-0013-03      2006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在上海代表团发表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的讲话。坚持改革方向,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坚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是我们改革的总的理论前提。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它成功的经验在这里,它失误的教训也在这里。因此说,要坚持改革的方向、扩大改革的成功效能和克服改革失误的深化措施,都极需要反映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理论来指导。      一、“摸石头过河”:确定了中国改革的方向      中国改革的成功是举世公认的。因为它一起步就选择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正确改革方向。然而,对这个正确的改革方向始终没有从理论上给以充分的说明。围绕市场化改革先后展开过三次大讨论:第一次讨论是1980年到1984年,围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第二次讨论是1989年到1992年,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讨论是2004年到现在,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医疗、教育、住房改革、贫富差距等问题。为什么总在涉及市场化改革或两个改革方向上展开讨论呢?我认为是因为每次讨论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理论问题,即没有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搞市场化、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   一个最普通的逻辑告诉我们:改革需要理论。   但是由于理论准备不足,“摸石头过河”成为中国改革的真实写照。   改革前的中国经济既缺乏动力,又没有活力。为解决传统经济“动力和活力”问题,去“摸石头”。就是说,中国的改革是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开始的。由于理论上的模糊,也曾探讨过苏、东改革方式。但很快摸到了家庭承包制这个第一块“能过河”的“石头”。对集体的土地进行家庭承包,使农村改革一举成功,奠定了中国改革全面成功的基础。它不仅解决了13亿人吃饭问题;而且从“利益不直接到直接”的生产方式上解决了生产力中人的积极性问题;“大包干儿,直来直去不拐弯儿,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包干儿到户”如此有魔力,从理论上来说,它解决了农村中个别劳动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而且它又符合了改革土地制度这个农村生产关系核心的规律。   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摸着了第二块“能过河”的“石头”。在农村管用的“包”字,很快被引进了城。但实践起来,发现它无法解决城市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因为城市经济的社会化程度高于农村,在农村管用的“包”字在城里失灵了。在社会化程度高的经济中,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利益差别必须具有社会化的特点,就是说个别劳动之间的利益差别必须通过转化成社会劳动来实现,于是,“市场”被选中了。“市场”是解决城市中个别劳动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的最有效的形式。它适应了生产力水平,解决了“动力和活力”问题,生产力被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十四大”,选择了市场经济,确定了中国改革通向成功的方向和目标。   农村经济的承包制和城市经济的市场化,之所以是中国改革成功“能过河”的“石头”,从理论上来说是因为它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能较好地解决个别劳动之间的差别,而且这个差别是由社会主义时期客观存在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十六大”攻下了改革难点      中国改革虽然与苏、东同样都选择了市场化,但是与苏、东不同的是没有抛弃公有制。可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历史没有现成答案,也是中国改革几十年探索的难点。难就难在作为公有制主体的国有企业,既要体现出公有制的利益整体性,又要体现出市场主体的利益独立性。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试图让国有企业自负盈亏,但实践起来,没有所有权的国有企业只能负盈不负亏,国企改革变成了“画斑马”。不能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难以成为市场主体。“十六大”改变了思路,由单纯抓国企改革变抓国企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找到了“突破口”。一方面,国有资产由难以实现的“两权分离”变成了“三权统一”,使不同形式的国有企业有了“所有权”,真正实现了自负盈亏,真正成了市场主体;另一方面,使国有企业职工与国有资产彻底分离,无论是资产,还是劳动力,都按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