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乡村调查的报告4篇
2018年乡村调查报告4篇
在这个火红的七月,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xx市xx县,走进了古老的xx村,xx村,位于西部太行山深山区,有万亩山场,古树参天,枝繁叶茂。村内67处院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石头建筑群,是该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石寨。在抗日战争时期,近百户的村子参加了抗战,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尽管是旅游村,这个村落的经济状况也并不乐观,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初到xx村,我们找了一个农家户住了下来。我们抱怨条件太差,因为这里到处是虫子,不能每天洗澡,没有米饭和水果吃。低矮的房子,阴暗潮湿的屋子。我们住的那户人家里有一位卧病在床的老人,听说已经很久没有下过床了,真是让人心疼他。然而在接下来的走访调查中,我们更是了解到了一些残酷的事实。 我们进行了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问卷调查。我们设置了25个小问题,这些问题接近生活,通俗易懂,涉及也很全面。通过对100位村民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村子里的大部分人还是靠纯农业收入来维持基本生活的,且收入很低,个人平均月收入也就200元左右。有时候赶上地里收成不好基本上还没有收入。他们除了将这些收入用于基本生活,还依次用于养老、医疗以及教育。村里大部分人参加了农村保险,但是问到对参保的具体情况是否了解时,他们却都不是很熟悉。他们认为参保的最大阻碍是收入水平和“养儿防老”观念的束缚。的确,每人每年100元的保费从村子里的一些困难户里还是很难拿出的,而且大部分村民的思想封建保守,认为有孩子了老了就能衣食无忧。有些有些许文化的村民向我们反映,觉得国家出台的政策固然对农民有益,但是政策过多反而让他们不明白国家的态度,反而不利于他们了解基本养老保险。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对政府尽到了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比同样的责任很是满意。在走访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位老奶奶,她有五个儿女,却没有一个与她生活在一起,也不常来看望她,我们问其原因,老奶奶无奈的说道,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谁还能记起我啊!我们听后不禁一阵心酸,随即还送上了一些冬天穿的衣服以表心意。农村家庭问题还很严重,参保养老存在问题,留守儿童也存在问题。 在某个晴朗的早晨我们来到了这座村庄的唯一一所小学,我们给孩子们带去了学习用具,带去了冬天的棉衣,带去了好看的玩具,带去了课外书籍。我们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一起开心地大笑。我们给他们讲我们的大学生活,告诉他们城市里生活着是多么的便利多么的好,激励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知识去改变命运。学校里大的小的孩子都有,大的明显懂事很多,边听我们说着边思索着,知道自己的未来必须要靠亲身奋斗,小的那些呢,还沉浸在天真烂漫的梦里,等着长大了去一一实现那些梦想。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在孩子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幸福,那种纯真的没有任何杂质的幸福。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从早上的白面馒头,到晚上的咸菜黄瓜,从乌云满天大雨倾盆到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我们的xx之行结束了。离开那天,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对那个祥和的石头村的依依不舍,每个人的心里满满的都是对那些老人们的挂念,对那些孩子们的期许。我们以后还会回来的,xx村,xx村的你们。中国乡村教育调查报告2018年乡村调查报告 | 返回目录 针对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种种问题,本报两名记者历时三个月,走访了我省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专家学者中国的乡村,始终是叫人牵挂的热土。当这一社会始终注目的焦点“乡村”与另一个焦点“教育”勾连起来时,热土中的焦点愈发炽烈。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 “人人有学上”到现今学杂费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学”,伴随着这个漫长过程的是中国乡村教育不可忽视的现实: 学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城市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学校“大班额”比比皆是。 这一系列问题,是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改革引发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阵痛与无奈,值得关注和思考。 带着这一课题,今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本报两名记者走访了我省陕北、关中、陕南的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与基层教育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研究者等多个层面的近百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访和调查。 这里为读者呈现的相关调查报告和个案解剖报道中反映出的问题,其症结就在于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天平的失衡。 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1月7日表示,要科学确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模、层次和速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全社会的期待。 空壳学校的典型性“样本” 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县城的教学质量好,家住红旗小学隔壁的白永霞将儿子转到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