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19泛爱众之三.docVIP

【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19泛爱众之三.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19泛爱众之三

【百家讲坛】 解读弟子规19泛爱众之三 解读弟子规19泛爱众之三 同期声:解读《弟子规》,第十九集“泛爱众之三”。“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我们今天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众多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他们几乎无需付出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因此,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而不懂得去关心别人、与人分享,以至于长大以后进入会,他们才发现自己很难与人相处,也交不到朋友。那么关于这些问题,《弟子规》又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    请继续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教授解读《弟子规》,第十九集“泛爱众之三”。    钱文忠:孩子终究都要长大,早晚都要进入社会,一旦进入社会他就免不了要和别人交往、要和别人交际、要和别人沟通。既然要和别人交往,那就一定会发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叫“取和予”的问题,也就是说拿和给的问题,这是一定会碰到的。古人讲“取予不可苟且”,中国古人一直讲,就是说无论你拿进什么还是你拿出去什么都不能随便,要很在意。中国民间也有这样的大白话叫“亲兄弟明算账”,亲兄弟之间也得把账算算明白。所以,传统中国是特别特别地看重从小培养孩子取予不苟且的习惯。    我们现在的孩子给的机会不太多,取的机会很多,他就不知道在给予和取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样来把握这个度,应该怎么样来处理。“取和予”当然是有所区别的,《弟子规》希望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只要牵扯到拿和给,那就一定要分晓,要明明白白,不要马马虎虎,不要模模糊糊。    予以多,给予别人的时候多一点不妨。取宜少,拿进的时候少一点不妨。《弟子规》是这样要求的。传统中国固然有不少为富不仁之徒,大斗进、小斗出。这个东西现在的年轻朋友不懂,就过去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活不下去了,要大户人家去借粮,借一斗,但是有的为富不仁之徒借出来的时候用的斗是小了的。那么好,等你打下粮食还给他的时候,为富不仁之徒拿出一个大斗来,你得还我这么一斗,这就倒过来了。    但是不可否认,传统中国也有好多积善之家,反其道而行之。有些积善之家是什么?小斗进、大斗出。是故意的,很多这种也是做传统的慈善。因为过去中国人相信,这个叫什么?“散福积德”一个人的福分不能太多,一个人的福气太多以后会承受不住的,所以要散掉一点,散掉的是福气,积回来的是德,这个 德不一定应在你身上,不是说你今天做了好事了,你立马明天去买张奖票、彩券,你就中奖了,这个不一定,没人保证你。但是,会应在你的子孙后代身上,不知道应在哪一代,但是反正会应到,这个叫做散福积德。这里面当然有迷信色彩,但是你却不能因为它迷信而否认这是一种善行,这毕竟是一种善行。    古人很讲究,有的讲究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很可怕的地步。有一部古书叫《风俗通》,在这部书和它的评注里面,我选出三位人物是取予不苟且的。有一位比较绝,叫“颍川黄子廉,每饮马辄投钱于水,其清可见矣。”颖川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做黄子廉,骑马,马渴了,他就把马牵到河边让它喝水,一般我们几匹马喝完水我不就走了,他不,他每次要扔个铜板,扔在水里面,因为自己的马喝了河里的水,他得交钱。你看,这个我们就觉得很难想像了。    还有一位更绝“太原郝子廉,饥不得食、寒不得衣,一介不取诸人,曾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井中。”有个太原人姓郝,叫郝子廉,这个人很穷的,不是有钱人,所以讲他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但是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绝到什么地步呢?有一次他到他姐姐家里去吃饭,悄悄地在席子底下放了15个铜板,给姐姐的饭钱,悄悄的,怕姐姐不收。而他平时走路走渴了的话,他要去喝井水,只要喝水就放一个钱在井里面。大家也许讲这不是胡闹吗,你放个钱在井里面叫谁捞去啊?这个大家就不知道了,古代的井不是今天的井,古人的井过一段时间要掏一遍,这个可以保持井水的干净,经常要清理井底,那么掏井的时候就可以把铜板给捋起来。    最最绝的还有一个人,叫“鲍焦耕田而食、穿井而饮,非妻所织不衣,饿于山中食枣,或问之,此枣子所种耶,遂呕吐立枯而死。”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姓鲍,鲍焦,他是什么?种地,耕田而食、穿井而饮。他只吃自己种的东西,他喝的水是来自于自己打的井,他不到别人井里喝水,他穿的衣服是妻子织的。有一次他到山里面去,饿了,饿了就吃枣子,吃树上的野枣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旁边过来一个挺无聊的人,旁边过来一个人说“你这不是很有名吗?你不是不吃别人的东西吗?这棵枣树是你种的啊?”问了一句,结果这个鲍焦呕吐立枯而死,马上把枣子吐出来,站在那里死了,饿死了。    这是传统中国留下来的这一皆不苟取的故事,这个都很极端,也很不近人情,我们没必要提倡。但是,我们不能不说他们的行为是值得尊敬的。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