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里的山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俗里的山西

民俗里的山西 民俗里的山西 徐沟背棍 太原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社火表演,当数徐沟背棍了。民间有赞语曰:“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背棍,亦称“背阁”、“扛装”,起源于原徐沟县。相传由雨后谢神活动演变而来,根据人的多少可分为单人棍、双人棍、三人棍以及独具特色的跑马棍,结构上又分为直顶式、旁挂式和活心式三种。在节目表演中,背棍少则五六副,多则近百副,由一成年男子身上绑扎一个三角形铁制框架作底座,框架上绑扎一至三名儿童,共同扮演一出戏和民间故事人物,连同一体,上下呼应。徐沟背棍造型达百种之多,著名者有《凤仪亭》、《打面缸》、《张三跑马》、《桑园会》等,常以吹打乐来伴奏,队形有二龙出水、单回头、双回头、大交叉等。 民国十三年(1924),徐沟背棍首次赴太原表演,并从此逐步在山西各地推广开来。现在,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背棍还把欧美芭蕾舞的“托举”、东北秧歌的“群舞”、高跷的“凌空”等集于一身,形成了一门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之惊险、绘画之色彩于一体的独特艺术,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 与背棍同源者,还有铁棍,亦称“抬阁”、“转轴”。相传明嘉靖年间,徐沟县在祈雨谢神活动中,制作了一乘供神像的楼阁式木轿,由人抬着游行,随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游艺活动。铁棍结构分为“平棍”和“转心棍”两种,其底座是一张用硬木制成的矮桌,座上插一根铁棍,铁棍上又捆有支棍,形成支架,以安排一个戏剧场面的造型。铁棍由八人或十六人抬着行进,桌前后还有两人作为指挥,起、行、退、转、拐要呼喊一套专用的号子来统一步伐。在吹奏乐和打击乐伴奏下,缚在阁上的人物随着起伏旋律做一些戏剧动作。铁棍表演的节目与背棍相近。 除此而外,太原地区的社火表演节目尚有二鬼摔跤、哑老背妻、跑场秧歌、节节高等。二鬼摔跤又名二鬼打擂、赛跤。二鬼摔跤由一人扮演,表现两鬼格斗扭打,其妙在于道具制作上。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制作和固定两个相互厮扯搂抱在一起的鬼怪模型,将木板捆绑在表演者背上,四周用布围起以遮盖表演者身体,使其弯腰下伏,两手再拄一双假腿模型。表演时,演者四肢着地,旋转扑跌,猛起猛伏,急进急退,形成二鬼在激烈搏斗的情景;舞到高潮时,演员突然甩开外套,真相大白,表演戛然而止。二鬼摔跤一般不予伴奏,有时也配以打击乐器锣、鼓、钗等,只在烘托气氛。哑老背妻也由一人表演。表演者上半身女装假下肢,金莲小脚装在身背后,表演时左右摇摆。下半身男装著披黄袍,右手拄拐杖,左手握制作的长颈哑老头,假头上戴着白毡帽。至于演员本人的面部,则化妆成哑老之妻的面孔,形同电视表演中的猪八戒背媳妇。表演开始后,上半身妻不动,并时时低头看着哑老(假头)的面部,两只假手按在老翁胸前,表示亲昵。而哑老(假头)则点头晃脑,神态憨滑,或大步前进,或小步扭捏。表演出寻路、过河、上山、下坡、观望以及关照老妻等一连串夸张、比兴的舞蹈动作,充分再现了当地的民间传说———黎民百姓为观看天上洛阳桥神仙聚会时的盛况,哑老背妻争先恐后的赶路情景。节节高起源于近郊南河下村。民国六年(1917)天旱无雨,村民祈神得雨,在还愿谢神时,因无力举办大型仪式,各家大人便把自家的男孩顶在肩头游行。后逐渐演变成一个社火项目。节节高与背棍、铁棍类似,由一成年男子当底座,肩上站立一个六七岁儿童行进,不绑不系,也无任何依托。用打击乐伴奏,两人随音乐自然舞动。主要表演的节目有《打渔杀家》、《游湖》等戏剧情节。 附会的背冰故事 背冰亮膘乃流传在晋南永济境内的一种奇特的民俗活动,表演在正月十五闹红火之时。 它是由一百零八名小伙子组成八卦阵队形,踏着鼓点,不断地变换队阵并进行表演。小伙子们身着短裤,头裹红巾,手敲铜锣,光脊梁背着从黄河里捞起的大冰块。相传当年太平军攻打蒲津渡时,清军将领夏新强拆民房,准备当太平军攻城时点燃木料架构防御体系。北征军部将、长旺村人相福录献策下黄河凿冰,然后背冰块灭火破城,果然成功。相解甲归田后,在本村组织民众创编民间舞蹈反映当时的场景,以示豪情。 但此“传说”显然是牵强附会之说。原因在于:一、太平军在山西共计25天,先后占领了垣曲、绛县、曲沃、平阳、洪洞、潞城、黎城一府六县,火力未及永济;二、时在阳历9月、农历八月份,尚无冰凌可供灭火。故背冰亮膘习俗与太平军有关之传说为附会之说,此附会之成立,盖在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在内的农民起义被广泛歌颂之时。背冰亮膘习俗比太平天国发生的清咸丰朝更古老,乃古时尚武风气之遗存。 清咸丰三年五月,太平天国在南京建立政权,四月即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军北伐,任务是乘虚而入,直捣京师。北伐军自仪征出发,经安徽、河南,渡河进入河北,清军迅速组织堵击。在济源受到挫折后,太平军不能按原计划北进,于是西折,旨在绕道山西进入河北。 太平军于9月2日由王屋山小径进入山西

文档评论(0)

tangdequan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