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点石成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权威资料].docVIP

天道酬勤点石成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权威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道酬勤点石成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权威资料]

天道酬勤点石成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权威资料] 天道酬勤 点石成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 我国是世界铜冶炼的发祥地,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已能人工冶炼红铜和铜合金;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商代“青铜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但在近百年,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铜工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常温变量喷射――动力波洗涤闪速炼铜技术》成果发布,确立了我国清洁、节能的铜冶炼工业格局,并居世界技术前沿。这个项目第一完成人就是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张文海。2003年1月5日,张文海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我国铜强化冶金领域的首位院士、国家工程设计大师,张文海这个名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瞩目。 张院士平日工作忙碌而紧张,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忙于项目,或者忙于学术交流和讲座。趁着张院士出差刚回来的空当,记者有幸采访了他。交谈中,年近七旬的他总透着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特别是当谈到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谈到有色行业的发展时,他满腔的激情全都迸发出来,让我看到一颗年轻的心在跳动。 火的洗礼:难解冶金情缘 “别人都管我叫‘老表’。我其实是福建人,但是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说起和江西的特殊缘分,张院士心中涌起对红土地炽烈的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他眼中是那样的亲切。 1958年,张文海从福州二中考上厦门大学,后因我军炮击金门,海峡两岸一时剑拔弩张,他被转入千里之外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中南矿冶学院坐落于郁郁葱葱的岳麓山下,迎面是“浪遏飞舟”的湘江橘子洲头。抚今追昔,张文 海感慨万千。正是在长沙,张文海收获了爱情之花。回忆起当年与老伴的恋爱经历,他戏谑地说:“似乎天意给我那‘湘妹子’夫人送来我这福建‘地瓜’,哈哈??” 自幼多幻想的张文海,充满着对冶金专业的热爱,并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点石成金”的梦想。然而,第一次大学实习使张文海体验到冶金工作的艰辛。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天,张文海到距长沙不远的水口山平罐炼锌厂实习,因为是男生,长得又壮实,就被分配到“特班”做炉前工。那工作可以说是又脏又苦,每天上班全身上下披上涂满湿泥巴的麻布袋,面朝近在咫尺、吐着火舌的炉膛,用铁锹往里抛矿砂,耙平,再翻动,呼吸着滚烫的热浪,胸口隐隐感到灼痛,工作十分艰辛。张文海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实习,体重明显轻了好几斤,他心想:这就是我热恋的“冶金”工作,当看着工人师傅长年累月的辛苦,张文海耳际响起了大家常爱唱的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冶金工作的艰苦深深印刻在张文海脑海中,但这并没有使他知难而退。在火的洗礼中,他更加坚定了改变行业落后面貌的追求,从此与“冶金”结下了不解之缘。 孜孜以求:换得青山绿水 1963年,张文海毕业分配到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他在冶金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第一线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设计师。张文海不仅立足于本国冶金技术的开拓性研究,更密切关注国外科技的发展。刚参加工作时,他用微薄的工资自费订阅了前苏联、日本等国的有关专业杂志,多方搜寻有关信息资料。因过去没有学过日语,他就一边自学,一边把自学与阅读日文专业杂志结合起来。凭着这股顽强精神,1964年,他编撰了63万字的《闪速熔炼文集》,这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国外铜、镍强化冶金技术的专著。 1969年,国家决定在赣东北建设中国最大的炼铜厂,并列入“七五”重点工程。最早铜冶炼厂选址在德兴县的香 屯(位于乐安江畔),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当时在冶炼工艺的选择上分歧很大。主流意见主张采用传统的鼓风炉方案,认为它虽然会产生污染,但技术成熟,没有风险,并且投资较低。在北京的全国论证会上通过了这个方案,并随即开工建设。上千人的队伍开进了德兴的香屯,张文海也是其中的一员。当时另一个被淘汰的方案是闪速熔炼,其优点是节能和环保。它是芬兰的奥托昆普公司1949年首先发明使用的一种强化冶炼新工艺,用富氧空气或热风,将干精矿喷入闪速炉的反应空间,使精矿离子悬浮在高温氧化性气流中,迅速发生硫化矿物的氧化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由于金属硫化物的氧化反应,使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提高到10,以上,有利于硫的回收和环境保护;良好的传热、传质条件使熔炼的速度和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燃料的消耗大大降低。我国那时由于处在封闭的年代,多数人对国外闪速技术缺乏了解。所幸的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放弃对闪速熔炼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在新厂址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座小的鼓风炉炼铜厂,四周山上的原始森林就像经历了一场浩劫,满目疮痍??”这触目惊心的一幕让张文海痛心不已。1972年,张文海发表了《闪速熔炼述评》,并上书国家计委,前瞻性地阐述了

文档评论(0)

tangdequan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