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 从“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看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特点.docVIP

[格式] 从“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看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格式] 从“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看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特点

从“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看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特点 第7卷第8期广州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8月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1.7No.8 Aug.2008 从”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看中国 山水画的构图特点 卓莎 (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可游可居”作为中国山水审美理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历史的发展过程. “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对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影响体现在五个方面:”游 一 居”的观察方式,”线性的画面结构”,平面二维的”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之法”以及意 象化的符号.文章指出道在艺中的作用,由构思层面来把握构图的特征,探讨古人审美心理的形成 渊源和古典图式背后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构图;山水画;”游”;”居”;审美 中图分类号:J2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94X(2008)08—0091—03 中国画称构图为”章法”,”布局”,”置陈布势”或”经 营位置”,”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 画记》).实际上,中国画的一切技巧,包括用笔,用墨,造 型,设色,无不需要一一纳入”章法”——构图,才能通过 宏观把握实现各自存在的价值.古人对构图的研究零散 而不系统,并不完整.现当代对构图的研究主要有吕凤子 的《中国画研究》”章法”篇,叶浅予的《中国画的构图》,潘 天寿的构图分析散记等.吕凤子把”六法”概括为”用笔” 和”构图”,以微观视”用笔”,以宏观论”构图”,叶浅予把 构图方法概括为”天地宾主”,”呼应开合”,”对称平衡”, “奇偶勾股”,”疏密虚实”和”大小空间”,潘天寿清理和归 纳了传统的章法论. 在此笔者尝试在这其中取一鳞角,来把握构图背后的 心理因素,从而把握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特征.思维决定图 式,构图与人的审美心理密切相关.希望透过中国古代文 人审美心理之一——”可游可居的山水”与中国山水画构 图关系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读懂中国山水画构图的特征 及其背后的意义,以期在绘画实践中更肯定地继承,并更 大胆地创新. 一 ,”可游可居”审美理想的思想 渊源,形成与发展 (一)”可游可居”审美理想的思想渊源 中国山水画中”可游可居”审美境界的确立在世界上 是独一无二的.它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中国儒,道, 释三家思想的交汇,融合和统一. “在传统思维中,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道家 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但他们都认 为,人和自然界是一气相通,一理相通的”,禅释又主 “梵我合一”.三者在整体思维的审美何其相似!一山一 水,一草一木,不再是冷漠疏隔的纯然外在物,人”居” “游”其中.”物我同一”使之呈现一种富有情趣的诗情境 界.三者之中,道家对”可游可居”审美理想形成的影响 最大.”物我同一”,”无为”,”逍遥游”的归山林的出世观 正是孕育这种”可游可居”的与山林融合的审美要求的肥 沃土壤.儒家以人世为主,与山林的亲近不及道家;禅释 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远晚于本土文化”道”的产生,因 收稿日期:2008—05—08 作者简介:卓莎(1980一),女,广东揭阳人,广州大学教师,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 92?广州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卷 此,其影响也不及”道”.不过,儒家文人在”兼济天下”的 忠君事亲的入世观下,又常有”独善其身”的人格理想,如 郭熙所言:”太平盛世,君亲之心两隆,然则林泉之志,烟霞 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由此营造一种”可游可 居”的自然幻象就成了文人的”乌托邦”. 中国文人或儒或道或禅释,或兼其二,或兼其三,因此 “可游可居”于山水的审美境界就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 主线之一,在历代文人的山水创作中时有体现. (二)”可游可居”审美理想的形成与发展 北宋郭熙在《林家高致》一书中提出”可游可居”的审 美理想.任何思想的萌生都有其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可游可居”这个审美理想早在山水画萌发时期已见端 倪,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卧游”,”老疾俱至,名 山恐难遍睹,唯与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将圣人 之道寄托于”游”,”以山水媚道”,宗的”卧游”深入历 代文人心,苏东坡和黄山谷的”澄怀卧游宗少文”,王诜也 “要如宗炳澄怀卧游耳”(《宣和画谱》),明代沈周的《卧游 册》.而其中,北宋的郭熙对”卧而游之”作了进一步的限 定,发展和完善,郭言:”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 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 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 为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 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至此,”可游可居”作为一 种审美理想具体化地确立了.到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