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的积极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知识的积极意义.doc

论知识的积极意义 论文类别:教育学-教育理论 上传时间:2013/7/22 16:18:00 论文 :未知 jiaoyuxue/jiaoyulilun/201307/442924 《庄子》哲学的一个基调是:知识是有限 的。知识的有限性表现为:原本是以真理为目的 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成了遮蔽真理的手 段。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得道”这一终极目 的,知识将被置于何种地位呢?在以往的研宄 中,学者多强调《庄子》通过抛弃知识以“得 道”的一面。例如,冯友兰先生指出,庄子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属于 “纯粹经验” [l](p. 182)。劳思光先生认为:“庄子之 学,主旨在于透显一真自我(在庄子自己,即 以情意我为真自我),故认为知识既不能接触自 我,便为无意义。” [2] ( p. 197)然而,我们认为,《庄 子》亦有通过知识的辩证综合一体道的重视知 识的另一面。 知识和真理的关系在《庄子》中,主要以 名言和道的形式出现。在庄子看来,依靠名言不 可能达到道。《庄子?知北游》载:“道不可闻, 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 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庄子认 为,闻、见、言、名作为人的认知方式,是无法 把握道的。因为道具有绝对的普遍性,无法以具 有限定意义的名言来表示。所以,庄子说:“道 不私,故无名。”知识不但不能把握道,甚至对 于道还是一种遮蔽。《庄子?齐物论》:“是非之 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是非是判断的基本形 式,知识的基础正是判断,所以是非与知识相 关。然面,是非的兴起,正是道被遮蔽的缘由。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放弃知识就可以把握道呢? 《庄子?知北游》云:“无思无虑始知道, 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这就有放 弃知识的倾向。庄子言“坐忘”之说,似乎更是提供了放弃知识的方法和途 径。《庄子?大宗 师》:“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 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 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 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 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 坐忘。’ ”庄子托喻于孔子和颜回的问答,阐明 了 “坐忘”的含义。这段文字总体上具有两层 含义:首先表明坐忘通过忘仁义、礼乐等而来的 渐进过程,其次直接揭示坐忘的内涵。关于坐忘 的内涵,即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成玄英疏曰:“堕,毁废也。黜, 退除也。” [3] ( p. 285)又曰:“大通,犹大道也。道能 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外则离析于形体, 一一虚假,此解堕肢体也。内则除去心识,俛然 无知,此解黜聪明也。既而枯木死灰,冥同大 道,如此之益,谓之坐忘也。” [3] ( p. 285)遗忘了自己 的肢体,摆脱了自己的聪明,离弃形体,忘掉知 识,与大道融为一体,为“坐忘”。按照对坐忘 的这种理解,要想返回大道,似乎必须放弃思 想、摒绝知识。冯友兰先生指出:“所谓‘心 斋’、‘坐忘’,皆主除去思虑知识。” [1] (P. 敢先生认为:“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 形去知,同于大通’。同于大通即与道为一,要 与道为一就必须抛弃感觉和思虑。” [4] ( p. 175)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庄子在借黄帝之口提 出:“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 无道始得道”后,紧接着又否定了这种观点, “我与汝终不近也”。而“坐忘”说中“离形去 知”,也不一定意味着彻底地否定知识。回顾孔 子和颜回关于“坐忘”的对话可知,首先颜回 提出“忘仁义”,其次提出“忘礼乐”,然后再 提出“坐忘”,贯穿全篇的是一个“忘”字。 《说文》曰:“忘,不识也。”这指出,“忘”的 含义是对本来存在对象的一种忽略,并不是彻底 抛弃其存在性。“坐忘”之忘“指向着不忘者 存,否则就成了愚昧。” [5] ( p. 136)忘仁义”、 乐”不是抛弃仁义、摒除礼乐,而是把礼乐、 仁义作为日常生存状态,不给以过分的关注。按 照这种思路,所谓的“离形去知”显然也可以 理解为忘掉知识,即不执著于知识,而并非去掉 知识本身的存在性。要达成这种理解,首先要解 决的问题是:庄子是否肯定了人具备知识之外把 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如果承认人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知识相对于人无疑是附赘悬疣,抛弃知识无 损于人的本真存在。如果否认人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知识就是人的存在本身,放弃了知识将使人 同于木石等无知之物。 184)刘笑“忘礼 184)刘笑 “忘礼 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又云:“庸讵知 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鼻。”又云:“伟哉 造物,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 乎?以汝为虫臂乎?”造物者表现出创造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