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doc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
考点分析】
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 语的用法。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 为、焉、以、因、于、与、贝J、之)有多种含义,复习有一 定的难度。近年来,江苏高考虽没有单独设题考查虚词和文 言句式,但不能不提防出现虚词单独命题的可能。
知识汇总】
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按其用法可以分成代词、副 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六类。
一、 代词:而、何、其、若、焉、之
人称代词:用作第一人称(其、之)、第二人称(而、 乃、其、若、之)、第三人称(其、焉、之)。例:而(你的)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指示代词:其、之。例:于乱石间择其(其中的) 一二扣之。
疑问代词:何、焉。例:其间旦暮闻何(什么)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二、 副词:其、且、以、与、贝t乃
用来表范围,表语气,表时间,表判断。
三、 介词:以、于、为、因
用来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目的,表对象,表凭 借,表被动。例:天下熙熙,皆为(为了)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为了)利往。
四、 连词:而、且、其、若、以、因、与、贝1J
有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选 择、目的、条件、程度等作用。例:诸君而(如果)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五、 助词:其、所、为、焉、与、之
语气助词:其、所、为、焉。表疑问、反问语气, 感叹语气,陈述语气,还有调节音节的作用。例:而功不至 于百姓者,独何与(欤,呢)?
结构助词:之、所。“之”常常作定语的标志,有 时也作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还可用于主谓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或用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所+ 动词”用来表人、事物、处所。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六、 兼词:焉
作为兼词的“焉” 一般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 之” “于是”“于何”。“于”是介词, “之” “是” “何”是代词。例: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 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考查方式】
题型有五种:
选用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 的异同,这是考查的主要方式。
选用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它们在句中意思的异同, 这是考查的次要方式。
在题干中给出例句,要求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用法上的异同,它 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字形的虚 词进行比较。
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涉及 的文言虚词为采分点)。
例题讲解】
例1 (2012 ?安徽卷)
(原文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
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东山之上
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
解析本题考查形式是选用课内和课外不同句子中相同 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A项中两个“以” 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中 第一个“则”可解释为“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 折连词,可解释为“却”。C项中第一个“于”,介词,向; 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中第一个“为”,介词,表 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
答案A
例2 (2012 ?江苏卷)(原文略)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解析本题把文言虚词放在译句中考查,同学们特别要 注意“以”和“于”两个关键点,“以”可以翻译成“凭” 或“作为”,“于”表比较。
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的官 司员贤能啊!
在实际解题中,还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①把虚词 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混淆。如“虽然”,在古汉 语中有几种意思:虽然这样、即使这样等。②用今义释古义。 如把“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的“既”解作连词“既 然”,其实是副词“已经”的意思;把“百姓闻之,知与不 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无”解作“没有”,其实是 “无论”的意思。
方法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需依据具体语境思考,答题主要应注重 以下几点:
注重上下文意
虚词在句子中只是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根据句子 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是应试的常用之法。 有些虚词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 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 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的意思是“来”,表目的。
注重语法分析
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比如“之”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辍耕之垄 上”的“之”是“到……去”之意。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 词之间,可作为指示代词“这样(的)”,如“曾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