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像诊断.ppt
CT 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若病灶内有新鲜出血则可见片状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病灶大多边缘光整,月经期的患者病灶边缘模糊、呈“絮”状,考虑与病灶出血有关。 由于病灶内含血供丰富的内膜腺体和乏血供的纤维组织,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但以轻度强化为主,多数病灶还可见延迟强化表现,可能与对比剂逐渐渗入间质有关。 侵及腹直肌筋膜层、肌层或腹膜则表现为肿块与相应结构粘连,局部筋膜或腹膜增厚。 * * 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多有规律的月经期内咯血,每于月经来潮时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直至经期结束。发生于近胸膜部位的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累及胸膜,可伴发气胸或胸腔积液,从而引起胸闷或憋气或胸痛等症状。 * X 线、CT 表现无特异性 主要表现为渗出,呈斑片、扇形,类似节段性肺炎,分布符合叶段改变,有含气支气管气征。 结节病灶,表现为粟粒样,约1~3mm大小,密实均匀,边缘光滑,无分叶,无毛刺,周围未见卫星灶。邻近胸膜可增厚。易误诊为结核球,周围性肺癌。但病灶与月经周期有 明显关联,经期病灶渗出明显或明显增大, 治疗后渗出型病灶可完全吸收消失。 * *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结节病理上很像子宫腺肌症,有活性的腺上皮、少量间质细胞和平滑肌明显增生是其特点。 临床表现为经期下腹痛、肛门坠胀,病灶增大时可引起大便变细、排便困难,严重者引起肠梗阻。病灶穿透直肠黏膜时出现经期便血。肛门指诊往往触及直肠质硬不活动肿块,酷似直肠肿瘤。 * 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边界不光滑,增强扫描由于异位结节中有子宫内膜血管,肿块呈轻、中度强化。由于没有特征性表现,易误诊为直肠肿瘤。 当直肠肿物同时向浆膜外伸延,病变累及肠外其他盆腔结构时(如累及卵巢、子宫直肠陷凹、宫颈、阴道等),则对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有提示意义。 * *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侵犯输尿管下段,左侧多于右侧,累及双侧少见。 根据病灶的发生部位,输尿管内膜异位症可分为两类:①腔外型,为邻近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累及输尿管所致,导致输尿管受压,引起输尿管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进而引起输尿管狭窄、梗阻,继发肾脏积水。 ②腔内型,病灶可能来源于淋巴或血行转移,病灶位于输尿管钻膜层及管腔内,腔内型可能导致明显的梗阻,如果输尿管粘膜层受累,还可以表现为典型的周期性血尿。 * ①多发生于输尿管下段或膀胱入口处,以左侧多见 ②病灶增强后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多为轻度强化,均有延迟强化 ③腔外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并发子宫、卵巢或盆腔的内膜异位病变,与输尿管粘连或包绕输尿管,输尿管周围间隙不清 ④腔内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见边缘光整的腔内结节或肿块或输尿管局限性环形增厚,输尿管周围脂肪间隙清楚 * 图1腔外型输尿管子宫内膜症。 横断位图像显示子宫肌瘤☆及左侧附件囊实性病灶包绕左输尿管下段 图2腔内型输尿管子宫内膜症。 横断位图像和冠状位重建图像示右输尿管下段管壁环形增厚致输尿管积水,输尿管周围间隙清。 *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 :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简称内异症。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出现在盆腔内生殖器官和邻近器官的腹膜面。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出现在子宫肌层。 * 育龄期是高发年龄 发病率10%~15%,其中76%在25~45岁 慢性盆腔痛、痛经患者中发病率20%~90%,25%~35%不孕患者与本病有关 5%~15%妇科手术患者被发现有盆腔内异症病灶存在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 异位内膜可以出现在全身任何部位 绝大多数位于盆腔脏器和腹膜 子宫骶韧带:76% 子宫直肠陷凹:70% 卵巢:55.2% * 病因学研究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以下学说: 种植学说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诱导学说 * 种植学说:1921年Sampson最早提出经血逆流学说 经期时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 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 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 病因学研究 * 病因学研究 种植学说: 子宫内膜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 盆腔淋巴管、淋巴结和盆腔静脉中可见子宫 内膜组织 远离盆腔的器官,如肺、四肢皮肤、肌肉等 发生内异症,可能就是内膜通过血行和淋 巴播散的结果 具体机制不明 * 基本病理变化 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终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实质性结节或包块 80%累及一侧卵巢,50%累及双侧卵巢 异位子宫内膜依赖激素的变化,周期性出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