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重难点一本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上):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docVIP

2016-2017学年重难点一本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上):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2017学年重难点一本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上):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在民族传统的继承、民族精神的培育、社会性格的引导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成为我们民族艺术文化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些作品很好的代表了中国早期的叙事艺术传统,以相对于小说戏剧而言显得更加理性、更加写实的“史”的形式出现,讲述的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情,作品中的叙事,从观念上来讲从属于整个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一段具体的过程都是整个历史过程的一个片段,具体的故事在因果逻辑上从属于整个历史的逻辑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就缺少高超的叙事艺术水平,事实上,无论题材的处置、结构的安排、主题的提炼、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语言的润色,都堪称典范。所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理应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总体来说有三种:一是把文章当做字词范文来学习。教学中实词含义、虚词用法、文言句式特点这些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二是按所谓的“人文性”的教学理念,游离开具体的文本大讲人文空话套话,把教学引向了语文之外。三是按“文学性”教学理念,就能够把作品当做文学叙事文本来学习。要防止“文学性”被“人文性”遮蔽的倾向,把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鉴赏能力作为文言文学习始终坚持的根本目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关于此单元,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和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穆公,使秦国撤兵的事。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军,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说辞,有条有理,分析利害关系透彻精辟,历代评论家十分赞赏。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评论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荆轲刺秦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战国策》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叙事中有着很强烈的抒情笔触。易水送别一段,慷慨悲凉,动人心魄,真是情感迸发的文字。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为“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也说“轲不足道也”。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许多评者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个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画很成功,如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贪残怯弱,秦武阳外勇内怯,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司马迁是把项羽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