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洲村历史筑群调研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州小洲村历史筑群调研报告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调研人员 -- 调研时间 2009年10月8日 小洲村概况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它有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蚝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figure0.小洲村规划底图1】 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最终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局。小洲村因水而生,由水而名。故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其息息相关。村民的房屋大多依水而建;最初交通方式也以水为路,以舟为车。村中道路大都与水垂直,沿涌有大街贯通。过珠江水道,村民可以乘船到广州、番禺等地,甚至出海。 小洲村传统的生存方式是农耕,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果树等。其中种植果树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小洲村河网纵横,绿树成荫。村民农闲时刻最喜欢的就是在河边树下聊天嬉戏,现在仍然保留这一传统. 【figure1.小洲村环水而建,绿树成荫,村民多在树下乘凉休憩】 小洲村建筑历史分析 小洲村村落历史演变 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开村到明初-以华台山为中心的村落起源期 小洲村东约有一座低丘,名为华台山,高 16.31 米,山上原有一座小亭,在文革中被毁。据村民介绍小洲村最早的房屋就建于山的周边,这一说法可以在有关的历史记载中得到验证。华台山当时为水中小岛,小洲村的先人只能选择地势较高处定居,这是符合村落选址一般原则的。后来由于不断的冲积和淤积,河道变窄,村域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figure2.小洲村前期格局发展图1】 第二阶段:明初到清初-村落缓慢发展期 现存历史建筑中的天后宫、北帝庙、西溪简公祠、简氏大宗祠等大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形成的,这些建筑集中分布在拱北大街沿线,因此拱北大街应是当时最重要的街道,说明明末清初的小洲村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据史料记载,村中现存最大的宗族简氏宗族的发展是从明代开始的。简氏主要分为两支迁入小洲村。一支为东源公,是在明初迁入,这一支的祠堂东源公位于东源大街附近,为“其慎堂” ,但现在已经被损毁,原址另建了民居;另一支是西溪公,是在明成化年间迁入,这一支的祠堂为西溪简公祠,又称“受经堂” ,位于西江涌东岸的西约大街。 第三阶段:清初到建国前——村落成熟时期 据《广州市志》记载,宋末元初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小洲人口仅增加了37 万。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人口大损。小洲村也不例外。康熙二十四年(1685) ,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距离小洲村 2 公里左右的黄埔村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是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 康熙五十年 (1711) , 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两个因素促进了小洲村人口的迅速增长。简氏一族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村落的主要力量,居住地域也发展到了村中心区域。小洲村商业贸易在黄埔村的带动下开始繁荣,在最靠近珠江口的华台山西北侧形成了登瀛码头和登瀛大街。据《小洲村史》 ,清初登瀛大街已经是小洲村最繁华的街道,街道两侧商贾林立,热闹非凡。村民住宅也向登瀛大街两侧集聚。原西溪简氏和简氏大宗祠附近区域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村落日趋成熟。天后宫、玉虚宫等庙宇也是当时小洲村的繁华所在,香火十分旺盛,北帝诞大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流传下来。同时,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盗贼和匪患严重,简氏族人不得不在古码头边上修建城墙,以保卫家园。古城墙上的洞眼至今犹存。 【figure3.小洲村中期格局演变图1】 第四阶段:建国后至今——村落拓展时期 这段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大拓展时期。 解放以后,小洲村分田到户,原地主和资本家的房子都分给了佃农和长工,每户都有了固定的宅基地。大部分旧村居得到更新,西区靠近西江涌的部分和东区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东源公就在这个时期的更新中遭到破坏。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是小洲村历史上发展最快、拓展幅度最大的时期。村民纷纷改建旧宅,并向西、南、北三面拓展居住区。现存的大量楼房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约占旧区的一半以上。尤其是90 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区内的宅基地建设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跨过瀛洲路开辟了新的住宅区,村南北两端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村落规模得到空前地拓展。同时,小洲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众多艺术家的居住兴致,在瀛洲路以西的西江涌边建设了“艺术村” 。但这个时期也是对旧区更新较快的时期,村内部分历史建筑遭到破坏,村落的保护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figure4.小洲村后期格局演变图1】 小洲村目前的建设呈现为两种风貌。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