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建筑史新
图15.1.36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内部,1911年~1923年 随着欧洲大陆现代主义建筑的崛起,北欧国家又流行新古典主义建筑,以斯德哥尔摩市图书馆(Stockholm City Library)和芬兰国会大厦(Eduskuntatalo)为典型代表。 图15.1.37 斯德哥尔摩市图书馆,1920年~1928年 图15.1.38 斯德哥尔摩市图书馆内部,1920年~1928年 图15.1.39 芬兰国会大厦,1931年 1930年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建筑是北欧现代建筑设计的转折点,对北欧现代建筑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以瑞典建筑师阿斯普伦德(Asplund. Erik Gunnar)为首的功能主义流派,他们极力宣扬社会改良,呼吁解决住房困难和推广新材料。 另外,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也是现代北欧建筑设计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他设计的维堡图书馆(Viipuri Library,1927年~1935年)和帕伊米奥结核病疗 养院(Sanatorium Paimio) 都表现出了很高的设计水准, 50年代后期,阿尔瓦?阿尔托 设计的赫尔辛基文化之家和芬 兰技术大学主楼集合了北欧各 国建筑之长,通过对建筑空间、 材料和光影的感性与理性处理, 充分展示了北欧建筑的人情化 与亲和力。 图15.1.40 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1929年~1933年 总的来说,北欧现代建筑设计自20世纪30年代起,沿着从功能主义到有机表现主义的道路向前发展,对新技术与新材料的运用打破了北欧建筑旧式的厚重封闭感,倡导利用设计来表现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材料质感,这一时期的北欧建筑师在保持民族传统和地区特色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九)其他革新派的建筑设计探索 20世纪初期在德国、奥地利首先产生了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和戏剧,在这种艺术观点的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些“表现派”的建筑,具体表现为惯用奇特而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以德国建筑师门德尔 松(Eric Mendelsohn)设 计的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 天文台(Einstein Tower) 为代表,荷兰表现派的住宅 建筑甚至把外观处理得使人 能够联想起荷兰人的传统服 饰。 图15.1.41 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1917年~1921年 表现派建筑师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采用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手法替代旧的建筑形式,并不是建筑技术与功能上的实质变革,因此很快就消退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意大利出现了一种名为“未来主义”的社会思潮,意大利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1914年7月,意大利青年建筑师圣伊里亚随之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激烈的批判复古主义,认为历史上建筑风格的更迭变化只是形式的改变,宣扬各种机器的威力,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 1917年,荷兰的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主要成员有画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雕刻家万顿吉罗(G. Vantongerloo)、建筑师奥德(J. J. P. Oud)与里特维德(G. T. Rietveld)等,以里特维德设计的乌德勒支施罗德住宅(Schroder House,Utrecht,Holland)等为代表作品。 风格派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体要素的组合与构图,因此风格派又被称为“新造型派”(Ner-plasticism)或“要素派”(Elementarism)。 图15.1.42 乌德勒支的施罗德住宅,1924年 同时,俄国青年艺术家也将抽象几何形体与线条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这一派别被称为“构成派”,与风格派相同的是,构成派也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以塔特林(Vladimir Tatlin)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A Monu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Moscow,1919年~1920 年)和维斯宁兄弟(Alexander Leonid and Victor Vesnin)设计的列宁格勒真理报馆方案为典型代表。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20世纪中期~) “涵盖所有20世纪建筑的当代建筑设计思潮不能再以线性的方式加以阅读,相反的,当代建筑本身呈现的是一种多元的、多重形式的复合的经验。” ——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意大利) 20世纪上半叶,欧洲先后成为两次世界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