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语义演变过程和动因.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言科学 2011年7月 N ISSN 32—1687/G 第10卷第4期(总第53期)365—374 “杀’’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动因* 帅志嵩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 提要先秦两汉时期“杀”单独作谓语时表示“动作+结果”,“结果”蕴涵在动作行为之中;至宋元时期基本上 只表示动作,不表示结果,并持续至今。“杀”发生了两次根本变化:1)中古汉语“X杀”、“杀Y”的出现,由于缺 省状态下,“杀”表异质活动,光杆动词“杀”本身可以表达“杀死”的语义功能,所以在表示“动作”语义时有两条 并行途径,即光杆“杀”和动结式的“杀Y”;2)“V杀”被“V死”替代,在近代汉语中只剩下“杀Y”。由于概念结 构和语义激活等因素的制约,使成式、偏正式及并列式之间能相互转化,而范域式则具有独特的句法表现。这 两次变化和汉语语言类型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转变,以及动补结构、体标记成熟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关键词 类型变化语义演变 概念结构 “杀” 中图分类号 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84(2011)04一0365—10 1引言 当代语义学在讨论词汇的语义结构时,常会提及“kill”。“kill”作为一类逃避语义分析的词,不少文 死”。也许正因为如此,研究现代汉语的学者基本不关注“杀”的语义。不过,“杀”一直是治汉语史者,尤 to 787)指出,“kill”和“causedie”的区别不在于被呈现的概念,而是概念的融合程度。汉语的“杀”从表 示“动作+结果”演变成只能表“动作”,本文从概念的融合程度考察“杀”的语义演变过程及其动因。 2“杀”的语义演变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杀”是典型的及物动词,而“死”是典型的不及物动词,“杀”和“死”在句法表现上呈 互补分布。王凤阳(1993:645)认为“使生物失去生命都可以用‘杀’,它也不论由谁杀和用什么样的手段 [收稿日期]20lo年11月1日[定稿日期]2011年4月26日 +本文原为笔者博士论文《中古汉语[+完成]语义研究》的一部分,论文写作中得到博士论文指导小组朱庆之、蒋 绍愚、张联荣、耿振生、宋绍年等诸位先生的具体指导。初稿曾在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8次年会(IAcL一18,哈佛 大学,2010.5.20一2z)上宣读。修改过程中,承蒙《语言科学》匿名审稿专家和编辑部提供的宝贵的审读意见,谨致谢 忱。文中错谬,文责自负。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8Jc740005)资助。 365 万方数据 语言科学2011年7月 去杀。赵长才(2000:22)指出,先秦两汉时期“杀”单独作谓语时,一般只能出现在“S施+V+O”格式 中,即只用于施事主语句,不用于受事主语句。“杀”跟“攻、刺、击、捕、斫”等着重体现方式、手段的行为 动词相比,动作行为的具体性要弱一些,而侧重于表现施事主语在对受事宾语实施“杀”这一行为时达到 或导致了什么样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换言之,目的或结果部分蕴涵在动作行为之中。杨荣祥(2002:77) 则进一步指出,古书中的“杀”,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某人亲自使用某种工具将别人(或动物)杀死,只要 是某人使用某种手段导致别人(或动物)死亡,就可以说某人杀某某,因此古汉语中的“杀”的意义包括动 作和结果,这种动作具有“终结”特征。例如: (1)a.楚人使蔡无常,公子燮求从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书目“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言不与 民同欲也。(《左传·襄公二十年》) b.甲告乙贼伤人,问乙贼杀人,非伤殴(也),甲当购,购几可(何)?当购二两。(《睡虎地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