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PT.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廉颇蔺相如列传PT

相关背景 1.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2.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3.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蔺相如:智勇双全 智:审视度势之 知人论事之智 机智勇敢、不 随机应变之智 畏强暴、不 争取主动之智 计个人私怨 勇:敢挑重担之勇 以国家前途 不畏强暴之勇 命运为重 不怕牺牲之勇 隐忍退让之勇 交友习语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会变心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结交的朋友 竹马之交:幼年之交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以德为主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上去平淡,实际上很重道义的 朋友 肺腑知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金兰之交:兄弟般的朋友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古今异义词 使人遗赵王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急臣 召有司 案图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舍相如广成传舍 乃使其从者衣褐 引赵使者蔺相如 未尝有坚明(之)约束者也 间至赵矣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 卒廷见相如 词类活用及重点词语 左右欲刃相如 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 秦王竟酒 吾羞,不忍为之下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且庸人尚羞之 而相如廷叱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多义词解释 而君幸于赵王 大王亦幸赦臣 宁许以负秦曲 秦贪,负其强 决负约不偿城 臣请完璧归赵 乃辞谢,固请 徒见欺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计未定 窃计欲亡走燕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多义词解释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顾吾念之 而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拜送书于廷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何知之 以空言求璧 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秦亦不以城予赵 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 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 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请就死於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 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於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缪相如於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若而劲渑池,柔廉颇, 则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地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确有其事。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骗取赵国的和氏璧。那时秦国骗取和氏璧是实际目的,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道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两句话说清楚的事,怎么会又害怕秦人却又去挑起秦国的怒气呢?   再说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 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想要使秦国一方理亏,那就应该 放弃和氏璧;不愿放弃和氏璧,那别给就是了。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