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中医科学——白涩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制中医科学——白涩症

视神经病变 《中医眼科学》各论第三章 第六节 白涩症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教研室 [教学要求] 一 了解白涩症的病因病机 二 了解白涩症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要点 [慨说] 一 病名含义 白睛不红不肿,只是自觉患眼沙涩不爽,甚至视物昏蒙. 白--不红不肿 涩—沙涩不爽 又名:白睛涩痛 白眼痛 俗称害白眼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第3.4.5版: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第6版: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视疲劳. 关于病变部位 大部分学者认为:本病病变部位在白睛,属白睛疾病范畴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第1-6版 李巧凤主编. 《中西医临床·眼科学》1998年 赵建浩主编.高等医药院校选用教材《中西医临床·眼科学》 2000年 谢学军主编.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中西医临床眼科学》 2001年 也有学者认为白睛涩痛的病变部位:黑睛,属黑睛疾病: 1.沙涩不爽—黑睛疾病,角膜上皮点状染色. 2.“白”:不红也,并非指白睛. 李传课主编.《新编中医眼科学》 1997年 李传课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眼科学》 1999年 李传课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系列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2001年 西 医 中医 睑结膜 胞睑 球结膜 白睛 浅层点状角膜炎 角 膜 黑睛 干眼症 泪 腺 两眦 视疲劳 [病因病机] 一 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热未清,隐伏肺脾之络. 二 肺阴不足,目失濡润. 三 饮食不节,嗜烟好酒,偏好炙煿辛燥,致脾胃蕴积湿热,清气不升,目窍失养. 四 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目失濡养. 病性 虚症 本虚标实相兼 病因 阴虚 湿热 此外,白涩症也可以由以下原因引起: 1. 环境污染,空气质素差. 2. 忽视眼部卫生,过劳目力. 3. 应配戴眼镜而不配戴,或配戴不合适的眼镜. 4. 饮食起居无规律,经常熬夜. 5. 久冒犯风沙烟尘等 [临床表现] 一 自觉症状 (一) 眼干涩不爽 (二) 频频瞬目 (三) 轻度畏光,灼热,痒 二 检查 (一) 可完全没有阳性特征 (二) 睑结膜/球结膜隐见淡赤血洛 (三) 裂隙灯显微镜下见角膜点状浸润,荧光素染色阳性 (四) 屈光不正(远视、近视、弱视、屈光参差) (五) 老视 (六) 泪液分泌减少 [诊断依据] 自觉症状是诊断主要依据 一 自觉症状 (眼干涩不爽、 频频瞬目、轻度畏光、灼热、痒) 二 检查体征 无或有结膜、角膜、屈光不正、老视、泪液分泌减少等病变相应的体征. [治 疗] 本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是自觉症状,治疗时应以注重全身征候的辨证,给予适当的内服药是比较重要的,配合使用相应的外用药物,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 中医辨证 (一)邪热留恋 治法:清热利肺 方药:桑白皮汤《审视瑶函》 清肺热,利肺气 桑白皮、黄芩、菊花、 旋覆花、桔梗、地骨皮 滋肺阴,清伏火 玄参、麦冬 利湿明目 茯苓、泽泻 调和诸药 甘草 (二)肺阴不足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 养阴清肺润燥 生地黄、玄参、麦冬、白芍 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散节 丹皮 清热散热 浙贝 宣肺利咽,清散肺热 薄荷 调和诸药 甘草 (三)脾胃湿热 治法: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 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杏仁 芳香苦辛,行气化湿 白蔻仁 甘淡,渗利湿热 薏苡仁 行气散满除湿 制半夏、厚朴 增强清利湿热 滑石、通草、竹叶 (四)肝肾亏损,阴血不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