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芗斋对于站桩的论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芗斋对于站桩的论述

王薌齋對於站樁的論述!精妙! Submitted by 張蘭友 on Wed, 2005-10-26 00:36. 轉載自大陸武網貼文: 意拳論——樁功與四形 王芗齋 前言 站樁是意拳的基本功。持樁之法有行站坐卧之分,持樁之目的是爲了培育内勁。内勁培育至何種程度始爲有得,須有其檢驗依據。本文即拟将持樁之效果,以扼要論述,供同好參考。 内勁需能爆發爲外力,始能收到練拳之真實益處。善拳者,力之奮也。四形爲内勁爆發爲外力之最适當的形式,故在論述持樁效果同時,文中亦将四形加以簡單說明。 意拳爲一種特殊拳學。既謂之學,自應有其理論根據。關于力學理論根據,我曾在别處有所論述,此處茲不贅述。欲使學者明了意拳之學術淵源,對其哲理之依據似有加以論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意拳論》之一部分。當時欲試從我習拳諸生是否确有真實體識,故在出示《意拳論》時将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實不願嚼飯混人。知我者謂我心慮,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王芗齋 一九五九年冬于天津寓所 論樁功之境界 持樁需經三種境界,體認有得,方爲功夫。所謂境界,即持樁時所有之心理狀态與生理狀态也。蓋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輝映也。 清末學者王國維先生嘗謂:凡成事者皆須經曆三種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曰:衆裏尋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拳亦應如是。 樁功之第一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不悔。學者需堅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動決心。從生理上講,堅持百日即有感覺。堅持三、四年,即覺四肢膨脹,手足發熱,有灌鉛之感。四肢陰面有感覺較易且快,其陽面有感覺則較難且慢。四肢之陰陽面皆須有灌鉛膨脹之感。方爲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學功。 樁功之第二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望盡天涯路。此際須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爾獨尊,而他家所無也。從生理上講持樁至五、六年即覺兩耳膨脹,眉宇鼻梁覺如有物在内鼓動,頸項挺拔猶如頂上有大繩吊引,頭皮發脹,須發飛漲,覺有大石壓頂之感。此即持樁時頭直頂豎之功也。同時上肢之感覺漸漸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覺天趣盎然矣。然所發之力還非源自腰脊,而是梢節之機械之力也。 樁功之第三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莊意靜,彈指揮手,無非天籁。回過頭來再看,十年來所操各法,皆如敝屣,理應棄之溝壑而不惜,初步所練即爲正果。從生理上講,堅持十年左右即覺腰脊有膨脹之感。此種感覺直達各谷道臊根,卻覺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行走步似趟泥,擡手鋒棱起,身動如挾浪,腰脊闆似牛。臻此境界,動則自有奇趣橫生之感,所發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擊之資備矣。 以上所談之年限,皆系我自身體識所得,在于學者或可略長,或可略短,均在于個人天賦與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謂:“成就事業,天資僅作三分,而勤奮則占七分”,此非虛語也,學者勉之。 持樁日久,但見效不著,須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勢不正确,或即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即生理起作用于心理,總之必有問題,當求證于高明,莫自以爲是,切要!切要! 又持樁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須交替輪流,每日如此。同時又須有站卧之分,站式與卧式尤須堅持。如是始有調配生理機能之作用。各式樁法雖皆可培育内勁,但各式之效應不同(故以樁功治病,才因人設式)。若死持一式,從技擊角度看則爲偏頗,學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樁時間以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爲宜。每日持樁之時間應占練功總時間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試力,就我之經驗而論,如此爲宜。蓋樁功爲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論四形 持樁而達于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毛發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拳者何?拳者力之奮也,非局部方法之謂。昔日我曾有一首題爲《舞相》的詩: 身動揮浪舞,意力水面行;遊龍白鶴戲,迂回似蛇驚。 肌肉含勁力,神存骨起棱;風雲吐華月,豪氣貫長虹。 詩中所說揮浪、遊龍、白鶴、驚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謂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時代,健舞甚盛,爲當時之養生術與技擊之法。不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學士亦多習之,後多失傳。近世拳學家黃慕樵先生本多年參拳之體會,并揣敦煌唐人壁畫中之人物與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幾個姿勢仿出。北伐之際,我南遊至淮南,得遇黃慕樵先生,遂得其傳,乃約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傳于從我習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僅十餘人耳。 習健舞之先決條件則須達于四如境界,即能體整如鑄、身如灌鉛、肌肉如一、毛發如戟。否則,難出舞相。舞起來豈不是搖擺四肢而已。我過去嘗謂:勁營自體内,力奮形骸外。持樁而達于四如境界則内勁具矣。然如何将此種内勁爆發出來而成外力,以收技擊之效應,四形則爲最适當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系依形曲力直之法則。習時須永設一假想之敵,對之蓄勢搏鬥,手指腕擰,指彎爪攝,不論手起舞或單或雙,指端永遠指向對方口鼻,須用最大能力控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