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民族魂培植文化根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纪实.doc

守住民族魂培植文化根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纪实.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守住民族魂培植文化根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纪实.doc

守住民族魂培植文化根 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纪实 阜蒙县是文化大县,特色的蒙古族文化是阜蒙县 最兄的品牌。 蒙古族乌力格尔、东蒙短调民歌、蒙古勒津安 代 一项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 璨明珠,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向人们诉 说着蒙古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展现着蒙古贞非遗 的无穷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发展 活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 保留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承载着民族的情感智慧,是 民族文化的血脉、民族精神的DN A,是一个国家和 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承人技艺精湛, 令人叹为观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 着被人们遗忘、甚至消亡的危险。抢救和保护我县非 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文化血脉、建设先进文化、提 升县域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5年开始,我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 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中,建立政策、人员、资金 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 组、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建立专家评审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挖掘、 提升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丰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 涵。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 展”的宗旨,10年来,我县有关非遗的各项工作积极 稳妥地推进,先后挖掘、整理出一大批传统文化,使 得一批极其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抢救和保护、传承,并走 出深闺”,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让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了解非遗、走近非遗。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走上了符合全县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之路,走在了全省前列,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历史性突破。 盘点 非遗家底10大类721项线索 2007年,根据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普查的文件精神,我县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毯式普查工作,系统盘点我县非遗家底。 在这次普查过程中,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对全 县范围内存在的世代传承、有较大影响的、有突出价 值的文化形态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的普查摸底。 只要有人提到、讲到的,他们都要进行实地走访,并 深入到每个知情人、每个老艺人家中,了解掌握非物 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抓重点项目普查,确 保普查项目的代表性,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 户不漏人、不漏线索、不漏种类”。 经过不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普查调查表的填写 工作,发现并上报普查项目721项线索,内容涵盖了 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10 大类。我县的这次非遗普查也得到省非遗普查验收组 的高度赞誉。 挖掘 让非遗“走出深闺” 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白银亮和副主 任郭宏岩来说,“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他们日常 工作中的一项特殊使命。在工作或闲暇之余,他们经 常四处打听我县有没有什么特殊手工艺人或者民间艺 术等情况。 安代舞是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为帮助蒙古 勒津安代舞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银亮、郭宏 岩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工作。 最初,他们到佛寺镇北河兰村找到会跳蒙古贞安 代舞的老艺人,向其表明来意后,满以为对方会爽快 地答应,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对方不愿意。经过几番 游说,最终才使老艺人答应下来。而收集资料的过程 也不简单,因舞蹈需要另外12名男子的密切配合才能 完成。于是,在时任村主任王麒麟家里,通过老艺人 现场传授和全体舞者的多次排练,经过无数次往返, 蒙古勒津安代舞才正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 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这里的 工作人员为寻找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不懈的努 力。为完成好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申报材料,在没有资料,没有场记,没有相关传承人 的情况下,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深入民间,寻问老 人、走访老艺人、老喇嘛,经过上百次的走访、采集, 挖掘搜集素材,摄录民间艺人的展示展演过程,以取 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形成文本,并多次找专家 请教,召开专题讨论会,对申报文本进一步完善和修 订。为了高质量地完成申报材料,他们甚至不惜牺牲 个人休息时间通宵达旦地工作。 在众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我 县申报成功国家级保护项目3项,省级保护项目11 项,市级保护项目15项,县级确定公示的保护项目共 60项。 传承 让非遗“后继有人” 为了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传承,县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这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不遗余 力。一方面尽可能为一些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找传承人,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努力 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影像等资料收集的方式, 使其保留下来,避免在没有寻找到传承人的情况下失 传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