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中之孤独意识与美学境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陶渊明诗中之孤独意识与美学境界

「『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 跨文化」學術研討會 2007.04.20. 陶淵明「孤獨」之時間向度 10 10 陶淵明「孤獨」之時間向度 ――一個海德格現象學式的解讀 李德材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摘 要 身為「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其詩中瀰漫著濃厚的隱逸思想,此亦是歷來陶學學者們流連忘返的重點之一;然則,或許是缺乏更廣闊之理論視域或方法論之支援,此一主題仍遺留許多尚待深入開拓之空間。因此,本文選擇廣為學界公認與陶淵明氣質最相近的西哲海德格(M. Heidegger)及其現象學作為基點,並由「孤獨意識」及其延伸之美學境界作為論述之切入點,當是陶學研究中可行之突破性嘗試。 本文將先簡要釐清海德格早期「基礎存有論」中「此有」(Dasein)與孤獨之本質關聯,再從其晚期有關「存有之隱蔽性」觀念以連繫於孤獨意識及其所敞開之美學世界。其次,將以海德格之孤獨現象學為基點,試圖從理論橫切面上建立陶淵明孤獨意識及其美學境界之完整圖像;而許多陶詩中重要的概念,例如自然、任真、清遠及靜穆等都將在此圖像中獲得進一步之詮釋與顯示。 正如蘇東坡所謂的「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本文也將力圖突破傳統文藝美學之格局,而將陶詩美學提昇至存有論層次加以詮釋,以貼近其「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式之獨特生命情懷與美學境界。 關鍵辭:陶淵明、海德格、孤獨、現象學 引 言 若問「孤獨」(solitude)是什麼,可能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一種可被共同接受的定義方式;時間則又是讓許多哲學家和文學家們傷透腦筋的問題。可是,偏偏這兩個問題又是每個對生命具自覺性的人都要嚴肅面對的。 本文把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又要將海德格(M. Heidegger)與陶淵明並置加以討論,看起來是一個相當大膽的嘗試。不過,光就海德格與陶淵明之對比探討來說,學界已有些人嘗試過了 例如呂炳強, 例如呂炳強,〈從海德格的人本主義道陶淵明的自然說〉;見《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現象學與道家哲學》(臺北:邊城出版社,2005),頁359-378。徐惠珍、彭公亮,〈沉醉與心遠――陶淵明《飲酒》詩的哲學解讀〉;見《理論月刊》(湖北,2002第9期),頁43-49。 身為「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瀰漫著相當濃厚的孤獨情調,此亦是歷來陶學學者們流連忘返的重點之一;但此一主題其實仍遺留許多尚待深入開拓之空間。因此,本文以海德格現象學為基礎,並由「孤獨之時間向度」作為集焦點,解讀陶淵明文本,當是陶學研究中可行之突破性嘗試。 本文將先簡要釐清檢討孤獨之現象學定義問題,再從海德格之論「寂寥」(boredom)與「空虛」(empty)之「時間」問題,聯繫早期「基礎存有論」(fundamental ontology) 「此有」(Dasein)開顯之「怖慄感」(Angst; dread)與孤獨之本質性關聯,以檢視海德格之孤獨意蘊,及其與存有開顯之相關問題。 接著,我們將以海德格論孤獨之時間理論為基礎,解讀陶淵明文本中寂寥與空虛,固窮,孤獨意識,怖慄感,孤獨之時間超越向度等問題,試圖從理論層面建立陶淵明孤獨時間向度之圖像;這種詮釋主要是建立在存有論而非文藝美學層面的。 一、海德格現象學中之孤獨意蘊 何謂「現象學」?是一個相當複雜棘手的問題;可能十個現象學家就有十個現象學定義或方式。不過,有學者區分出現象學之「第一方法原則」與「第二方法原則」卻有助於我們釐清此一複雜的問題。現象學之第一方法原則意指現象學當「如何」進行,即胡塞爾所謂之回到事物本身,明証性原則或無預設原則,屬於現象學之「共法」。現象學之第二方法原則意指各個現象學家處理其特有議題所採取之特殊進路。例如,海德格就以還原、建構與解構來處理其存有問題 這種區分出自於馮 這種區分出自於馮?赫爾曼(von Herrmann)之論點,轉引自黃文宏,〈現象學的觀念:從海德格場所思維來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九期,2002,頁71-72。 (一)柯克(P. Koch)對孤獨之現象學定義 在中文文本為數不多的孤獨議題論述中,柯克之專著《孤獨》當是個中翹楚,也是應用現象學方法探討孤獨議題之實例。 基本上,柯克首先使用「現象學的還原」方法,暫時先「擱置」(suspend)了自然態度中之意向性;而且他也保留了從表象或類型的觀點看孤獨之方式,亦即,把孤獨相關之世界以及世界中之事物「置入括弧中」(bracketing)。同時, 現象學還原中,我們並不是要把自然態度探究全部拋棄而另起爐灶,而是要清楚區分這兩種對孤獨探究方式之不同。所以他在〈孤獨的各種面貌〉與〈孤獨的家族〉章節中先逐一考察了在自然態度中諸家定義之利弊得失,以作為建立自己現象學定義之依據。 柯克以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為例,探索了可能被稱為孤獨之三要素(1)獨處,(2)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