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报任安书》和《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pdfVIP

论-从《报任安书》和《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从《报任安书》和《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42教学天地 l阅读与鉴赏 透心的寂寞无言的痛苦。可是柳宗元的寂寞,又是 州,一贬十年。被贬后的柳宗元被政敌们丑化成 谁能抚慰消解 。 “怪民”,骂声不绝,南人不近。永州荒蛮,北人不 文章憎命达,是挫折、痛苦、苦难结晶出文学的 服,妻死母亡。艰苦的生活环境,亲人离世的打击, 灵魂,是人生的重创锻造出传世的佳作。后人咀嚼 政治上的失意,使柳宗元百病交集,竟至 “行则膝 的优美恰是前人的痛苦。在我看来,永州之于柳宗 颤、坐则髀痹”。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 元,恰似黄州之于苏轼,只是苏轼用儒道佛的学养 磨难,却未能动摇柳宗元 “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 将 自己从苦难中救赎,而被苏轼赞为 “儒释兼通、道 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他终是 “虽万受摈 学纯备”的柳宗元却始终没能放下。 弃,不更乎其内”。 他又如何能放下?柳宗元 自幼便秉承家学,养 他不会放下。如同 “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屈原, 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对待人生 放下就不再是他柳宗元。放不下,生命最后四年的 的态度始终是积极执着 。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 时光也留下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 一 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 寿民”柳州人民对他这个柳柳州永久的记忆。放不 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他 2l岁便 下,他留下诗赋传千古。 进士及第,名声大振。数年历练,因与王叔文等政 柳宗元,是你用你的寂寞告诉我们理想值得用 见相同,32岁即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参与永贞革 生命去坚守,“寂寞将何言”,今天的你不会再独守 新,仅仅半年时间,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 这透心的寂寞无言的痛苦。“魂兮,归来 !” 从 《报任安书》和 《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石小玲 (湖北省襄阳市致远 中学) 生死观是人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死亡 问题的基 其阐述的生死观也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首先, 本观点和看法,是人生观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 问 儒、道两家在生死观上有一些相同的观点,主要体 题是人应当如何看待生命和如何面对死亡,以及死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亡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司马迁在 《报任安书》中提 其一,两家都认为死是一种必然现象,是人生 出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 的终结。儒家认为 “众生必死”,“生,人之始也;死 所趋异也”的著名论述,深刻而集中地体现了他对 人之终也”;道家也有 “死者人之终也”“吾生也有 生命价值的认识:衡量生死的标准就是能否实现人 涯”“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的看法。 生理想,体现人生的价值。他对生死的这种认识, 其二,死生有命 。儒家有 “死生有命,富贵在 是深受儒、道两家的思想的影响的,也与他 自身的 天”之说;道家也有 “死生 自命也,贫穷 自有时也” 经历有密切的联系,他对生死的看法还贯穿在对 之言。 《史记》中人物的评价上。 儒、道的生死观,虽有相 同之处,但更多主要体 一 、 儒、道两家生死观 现在差异之上,有的地方甚至尖锐对立,主要体 儒、道两家学说深刻影响着中国士人的思想, 现在 : 中茸治页文篷 教蟠版 第一,生死的本质问题。即生、死是什么?人 儒家提出的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主张,他们反对 何以生,又何以死?生从哪里来,死又往何处去? 苟且偷生的态度。尽管如此,他们也反对各种不合 这些生死的本质意义,儒家以“存而不论”的态度对 礼义的轻率之死 (轻死)行为。孔子认为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