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 微信号 gaokaoyuwen 功能介绍 全国高考语文名师、《高考语文高分学案》作者、原北京新东方高考语文名师谢明波老师每天与你分享高考考点及解题妙招!(告诉我你想要什么,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我要满分作文,我要免费视频,我要炼字题,我要晨读,我要古诗词等等)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 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 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 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 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 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 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 ? ? 18个文言虚词含义记忆口诀,让你过目不忘! 1”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