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业进出贸易的现状研究论文 .docVIP

中国电影业进出贸易的现状研究论文 .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电影业进出贸易的现状研究论文

中国电影业进出口贸易的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产业的贸易历史,是一个由高度管理而逐步开放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业在新的文化经济体制环境下开始走向市场,但由于旧的电影管理体制的束缚,使中国电影出现了影片生产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局面,由于转型期资金、技术、人才的紧缺,整个电影市场一片萧条。在这种艰难的情势下,中国从1993年开始对电影业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内电影市场。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欧美市场上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影片的推广。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电影产业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体制的影响,政府仍然没有完全放弃旧体制下对电影市场的控制,我国在国际影视贸易中仍然处于逆差的状态,这与我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是非常不相称的,我国国际电影贸易逆差的事实说明,我国电影产业的改革还有很长的道路要探索。   关键词:电影产业;体制;文化差异;贸易逆差   前言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各国文化贸易的主要方式。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不容忽视的,而电影产品本身的质量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其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地位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地位。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进口影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其观众群体几乎覆盖每个年龄段,每年都能够取得不错的票房收入。相比之下国产影片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明显逊色,许多大投入大制作的影片都无法收回成本,能够出口的影片更是寥寥无几。此外,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也是国外电影产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如玩具、服饰、书刊音像制品、游戏,甚至是主题公园的开发等等,其经济效益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但中国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几乎尚未起步,电影收入的95%都是来自于票房。不过,2008年《长江七号》太空狗仔玩偶销售的成功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对电影衍生产品消费的广阔前景,虽然它的销售并没有取得太多的经济利润,由于市场管理的不规范也导致各种盗版玩偶充斥市场,但至少它是中国电影营销的一个突破。在看到诸多好莱坞影片及其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吸金的时候,中国的电影产业也应该深刻的反思,如何才能让中国的电影带着中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第一章中国电影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第一节中国电影进出口贸易的历史回顾   回顾中国电影产业的贸易历史,是一个由高度管理而逐步开放的过程。建国初期,我国电影业的体制是模仿前苏联建立的,其基本特点是电影生产和发行放映政企合一、按指令性计划指标生产和发行放映电影。中央设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地方有一级政府就设立一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形成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发行放映体制,中影公司是全国唯一的一家有独立发行权的公司,制片厂影片发行全部交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电影产业体制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电影制片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生产的影片不能直接面向市场,各省级公司也没有自购影片地方发行权的权利,电影企业等级分明,缺乏横向联合,难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每部影片的放映都要受到层层审批,受到多重限制,只有少量进口前苏联的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影片的出口。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到了80年代,我国电影市场的供需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放映的影片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影片质量提高缓慢,各电影院线设备陈旧,观众更愿意在家中看电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业在新的文化经济体制环境下开始走向市场,但由于旧的电影管理体制的束缚,使中国电影出现了影片生产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局面,由于转型期资金、技术、人才的紧缺,整个电影市场一片萧条。在这种艰难的情势下,中国从1993年开始对电影业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内电影市场。1994年后,以分账方式引进的进口大片,开始敲醒了沉寂中的中国电影业,虽政府规定国产电影的放映时间须保证在2/3以上,但每年引进的10部左右的分账“大片”却几乎占了中国各大城市电影票房的60%以上。它虽刺激支撑了低迷的电影市场,填补了市场片源的不足,但却未给民族电影发展带来生机。2003年以前,大陆电影市场的盈利比例是:60%来自好莱坞大片;30%来自香港影片;10%来自国产影片。2003年,22亿元的大陆电影主业收入中,电影票房收入只占全国电影总收入的50%,而这其中,进口大片又占去了一半以上的票房收入;其余50%则完全来自CCTV—6电影频道的广告收入。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2005年,全国电视节目进出口总额约为亿人民币,其中进口总额约为4亿人民币,而出口总额只有亿人民币。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电影贸易的数量十分有限,通过以下一组数据可以看到:2000年底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