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一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节 影响换气过程的因素 第三节 换气过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第四节 改善换气过程的措施 第五节 发动机的进气控制 第六节 发动机的进气增压 第三节 换气过程对发动机性能影响 充气效率、指示热效率、机械效率三者并称为发动机的三大效率。 一、理论空气量和过量空气系数 二、三大效率与发动机功率和转矩的关系 理论空气量和过量空气系数 1.理论空气量:指1kg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的最低空气量。(汽油:14.7;柴油:14.5 ) 2.过量空气系数:指燃烧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量L与理论空气量L0的比值。 三大效率与发动机功率和转矩的关系 式中:K1、K2——对一定的发动机为比例常数 。且K2=9550 K1 。 影响发动机动力性指标(Pe和Me)的参数主要有:过量空气系数、充气效率、指示热效率和机械效率。 提高充气效率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四节 改善换气过程的措施 一、减小进气阻力 二、减小排气阻力 三、降低进气温度 四、合理选择配气相位 一、减小进气阻力 1.减小进气门处的阻力系数: 加大进气门直径: 采用多气门结构: 适当增加进气门升程:改进配气凸轮线型; 适当降低活塞运行速度:减小活塞行程。 2.减小空气滤清器的阻力系数:定期维护、适时更换。 3.减小进气管道的阻力系数:尽可能采用圆形截面、增大进气道尺寸、减小弯道和流通截面变化、采用进气控制系统。 二、减小排气阻力 1.减小排气门处的阻力:采用加大排气门升程或多排气门结构。 2.减小排气管道的阻力:应采用渐扩型,保证排出的气体充分膨胀,降低汽缸与排气管内的压力差,使汽缸压力迅速下降。 三、降低进气温度 1.在结构布置上,减小进气管受热; 2.加强对冷却系统的维护,防止发动机过热; 3.热空气供给装置。 四、合理选择配气相位 1.对配气相位角度的要求 (1)进气迟后角一定,在某一转速下充气效率最高。 (2)发动机转速变化时,在较低的转速范围内,采用较小的进气门迟后关闭角,可获得较高的充气效率和有效功率。 (3)改变进气门迟后关闭角度,可改变ηv和Pe随转速的变化关系,从而改变发动机的速度特性 。 2.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 (1)本田公司VTEC。 (2)大众公司可变进气相位控制系统。 (3)宝马公司VCC系统。 (4)丰田公司VVTL-i控制系统。 第五节 发动机的进气控制 一、汽油机的进气控制 二、柴油机的进气控制 一、汽油机的进气控制 汽油机的进气控制通常采用动力阀式,动力阀式进气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发动机进气道的空气流通截面大小,来适应发动机不同转速和负荷时的进气量需求,从而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 动力阀式进气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图: 二、柴油机的进气控制 1.进气节流控制 (1)直流电动机型进气节流控制系统(图2-14) 。 (2)电控气动型进气节流控制系统 (图2-15)。 2.进气涡流控制 (1)喷气式进气涡流控制(图2-16) 。 (2)双气道式进气涡流控制(图2-17) 。 (3)气道分隔式进气涡流控制(图2-18) 。 (4)导气屏式进气涡流控制 (图2-19) 。 (5)旁通气道式进气涡流控制 (图2-20) 。 (6)气道转换式进气涡流控制装置 (图2-21) 。 第六节 发动机的进气控制 一、进气增压的目的及其评价 二、进气增压系统的类型 三、进气增压对发动机的影响 四、进气增压控制 一、进气增压的目的及其评定 1.增压的目的 1)降低发动机的质量、体积和制造成本。 2)提高热效率,降低油耗率。 3)降低排放污染和噪声。 4)可补偿高原功率损失。 5)提高整机使用经济性。 6)改善发动机的特性。 2.进气增压的评定指标 增压度:增压后功率的提高量与增压前功率之比。 增压比:增压后的气体压力与增压前的气体压力之比。 二、进气增压系统的类型 按增压比的不同,增压发动机可分为: 1)低增压:πb<1.6 (pme=700~1000kPa ); 2)中增压:1.6≤πb≤2.5(pme=1000 ~ 1500kPa); 3)高增压:πb >2.5(pme=1500kPa以上)。 按增压器装置的结构原理不同,增压发动机可分为: 1)机械增压系统; 2)废气涡轮增压系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