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2
第一部分:《大学》理念和精神文化解读
《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由北宋程颢、程颐等将其从中抽出,经过整理而独立成篇,使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他们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出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子》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1]p7到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于《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他认为《大学》一书,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儒家经典之精髓。
朱熹《四书集注》中之《大学》不同于《十三经注疏》本《小戴礼记》中之《大学》和明道先生及伊犁先生改正之《大学》(录自《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五》)。但从总体上讲,《大学》一书的思想理念和精神文化内涵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读书”、“治学”、“做人”的三大纲领和八项基本方法(简称为“三纲八目”)为核心的,申述主体自身的道德修为与仕途目标。所谓“三纲”,即“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所谓“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纲八目”总体上概括了我国古代儒家学说以修为自身来实现“家—国—天下”的政治理想为全部精神。
“三纲领”和“八条目”形成一个有机的逻辑体,是一个总体目标和多个具体步骤的关系。大体上讲,“三纲”是最高境界,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八目”是具体实践步骤,是达到人生终极目标的舟楫阶梯。同时,它们内部也分别具有一步步的阶梯,只有顺着这个阶梯不断努力攀登,才能达到理想中的目标。[2]p31如 “八目”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修”和“治”。“修”是向内的工夫,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级阶梯达到“修身”的要求;“治”是外向的工夫,是“修”的生发。它包括“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个方面。“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个字,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读书人,牢牢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铸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品性。[2]p7-8
在大力弘扬思想教育的今天,努力挖掘“三纲八目”的精神内涵,去其糟粕,汲其精华,是具有重大政治现实意义的。
一、《大学》核心——“三纲领”解读
在《大学》一书篇首原文阐释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段话可通俗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好的品德,在于除旧革新,在于达到完美——善的最高境界。”其文中所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三纲领”,也就是修为自身、美满家庭、治国安邦和平定天下的三条纲领。适如宋黄榦所说:“明明德、新民,止至善,此八字已括尽一篇之意。”由此便知,“三纲”是《大学》一书的核心,它们在《大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来可泓对《大学》的直解,“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亲民”是大学之道的的根本任务;“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根本目的。[1]p12-14
(一)“明明德”的内涵及其人本特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阐明“大学”宗旨的根本原则。“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释义为使……显明,明白。第二个“明”是“德”的形容词,译为光明、美好的。“明德”即为光明、美好的品德。因此,“明明德”,就是要把人们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彰显出来,使之发扬光大。
关于对“明明德”的理解,唐代孔颖达在《十三经注疏·大学》中说:“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彰显之。”在此,“明明德”被孔颖达释义为“己之光明之德”、“身有明德而彰显之”。“明明德”是对己而言的,它的目的在于彰显自己内在的德性,培养自身高尚仁德。宋朝的袭盖卿也认同并发扬此观点,他说:“明明德乃是为己功夫。哪个事不是分内事?明德在人,非是从外面请入来底。”“明德”不是从光明美好的外界事物中提取来的,它是从人们通过自身刻苦虔修下功夫之后才得到的。
在治学上,宋李方子说:“学者须是为己。圣人教人,只在《大学》第一句明明德上。以上立心,则如今端己敛容,亦为己也;读书穷理,亦为己也;做得一件事是实,亦为己也。” 宋李儒用说:“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君子存之,存此而已;小人去之,去此而已。一念竦然,自觉其非,便是明之之端。” 明陶文僖说:“明明德如磨鉴,不虞昏。”(转引《四书遇·大学·圣经章》) 明明德是把人们固有的德性彰显出来。光明的德性如仁、义、礼、智、信等是人人生来具有的,具备众理,足以应付万事。如见非义而羞恶,见孺子入井而恻隐,见尊贤而恭敬,见善事而叹慕,都是内在的明德的外在表现。而这种德性被物欲所蔽,便昏暗不明,好像太阳被乌云遮住,镜子蒙上灰尘一样。看似昏暗,而本体的光明并未曾消失,所以人们必须重视内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