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浅谈中医脉诊1
学脉诊,有难度。但恐怕非学不可,否则,继承传统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一场梦幻。千万、亿万人,包括健康人、病人,脉象都是不同的。
不同,不只是寸口六脉的基本脉象,而是这六脉,即: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的不同脉象,及其间的联系和转化。
喉痹的“木火刑金”证,主脉象是“左弦出于寸口”。弦脉主痛,为肝胆脉,,而且应该是浮、中、沉三取皆弦实。右寸主肺,应为滑实,而反映脾胃的右关脉,则应为濡或虚,脾虚才能生痰。刘渡舟的医案 说,有别的医生以病人“口干咽痛,激动时言语不能发声”,而“以清热解毒治之,非但其证不除,反增咳痰”,此乃苦寒伤脾胃,进而生痰犯肺,所以桑杏汤合黛 蛤散加减治“肝火刑金”,正是从“脉证合参”而“随证治之”的对症方剂。
其处方是:青黛(布包)10克,海蛤壳20克,鲜芦根30克,竹茹15克,枇杷叶14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沙参15克,浙贝母14克,藏青果
《濒湖脉学》这本书,列举了二十八种脉象,有点难学,更难实用。我的建议,初学乍练脉诊者,首先是辨识脉的虚、实、寒、热。
三手指轻触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叫“浮取”;三指略用力得其中,却不到底,叫做“中取”;三指按脉到几乎可触及骨的深度,叫做“沉取”。浮、中、沉三取,诊脉者是要常练苦练,经年累月,才能由入门到熟练,才能从指感到心悟,从心悟而入“脉证合参”之坦途,否则,是很难踏传统中医药之门槛的。
虚脉,浮、中取都软濡无力;沉取,则几乎没有脉跳的感觉。实脉则相反,三取都有力博指。虚实两脉的重点、定性,在沉取。
病 人、或亚健康人、或正常人,六脉很可能有虚有实。各脉的虚、实,却是极重要的。下药是泄、是补、是清、是和,都要看脉的虚实。否则,“虚虚实实”,即对有 实证者,下补药;对有虚脉者,却吃泻药或清热或去火或解毒,就成了误治。苦寒药到了病人肚子里,就成了毒药。庸医杀人,常常就是用反了药。这个“反”,不 是什么“十八反”、“十九畏”,而是药与脉证相反。
寒、热之脉证,就比较复杂一些。男脉跳80次/分、女脉跳85次/分以上,主热;男脉跳65次/分、女脉跳70次/分 以下,主寒,这是常例。脉跳次数,六脉相同,如此诊寒热,岂不很容易。何况钟表现成。然而,假热真寒、假寒真热、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上热下寒、上寒下 热,那又怎么说、怎么办?区区在下还遇到过左热右寒、左寒右热,竞还有四分之一热、四分之三寒的古怪病例,那岂不是难上难么?
所以张仲景说过的“脉证合参”,实在是缺其一端亦不可也。
主表之脉,是浮取实而有力,沉取仍然可摸得近乎正常的脉搏,这是浮脉与虚脉最重要的区别,或曰:本质区别。
主里之脉正相反,浮取无,或极微,沉取则得。
还有两种脉象是比较重要,也是不能不学、不能不用的。那就是:滑脉和弦脉。
这两种脉,并不常见,恐怕要碰到机缘,要言传身教,要潜思默识,否则,很难理解,很难学会。
绝大部分的亚健康人(医院查不出任何不正常指标、查不出病,却又有自觉症状,甚以为苦者)都有痰,右寸脉反映肺的状态与趋势,故多右寸脉独滑。古医书说过“怪病治痰”,一般的高血压、气管炎、哮喘……都有痰,所以,我们对滑脉岂可不知、不会、不用?
书店、图书馆的中医书,讲到脉诊,大抵都是列出脉象之解释,有时则以形象化语言释之,什么“如水漂木”之类,读者有时就未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脉诊得要“求实”。浅见如此,敢以此就正于方家,拳拳之心耳。
?
浅谈中医脉学和脉诊2
中 医脉学和脉诊,紧密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脉学偏于理论,脉诊偏于实践。说难,两者都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靠什么?靠真传,靠用心,靠坚持,靠细水长 流、不懈不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管什么人,只要真正肯学脉学和脉诊而时习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定能渐入佳境。学脉,有点像练太极拳,要盘架 子,从着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还剩下二十七万中医。为什么说“剩下”? 因为上世纪、即二十世纪同期,全国中医数量是八十万;单看数量,减少了五十三万人左右。对反对中医,要求禁杀、灭绝中医的余云岫(二十世纪前五十 年)、何祚庥、方舟子(二十世纪后五十年)这几位大名人来说,中医数量如此大量减少,说明了他们废中医的理论,实在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英明预见,充分表 现了历史客观规律,然而,对多少亿、多少亿生病的百姓,尤其是穷苦的山区老弱妇幼来说,百年中医,稀里哗啦减少了五十三万,却似乎不太妙。
我再引一个对比的数字:二十世纪初,中国人口算四亿人;二十一世纪初,十三亿人。
按中医和全国人口比例,叫做:人均中医数字减少的程度来看上一看,就更加醒目。
在现存的二十七万中医中,有多少能够大体上明白中医脉学和脉诊,并且能够“脉证合参”,能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 治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