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交际中察言观色
交际中的察言观色 主讲:李晓娟 小调查 1、当你和一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你最反感的是: A、跟你很疏远,不够大方。 B、主动靠近你,拍你的肩膀,跟你称兄道弟。 C、抢着说话,油腔滑调,把你当听众。 D、不停地问你个人的问题,查户口一样。 人际沟通的方式 言语形式 非言语形式 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的沟通即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 交往的非言语线索会提供给我们许多重要的、也更为真实的信息。 交际中的察言观色 听觉线索 敲门、门铃声、鼓掌声 视觉线索 目光与表情 姿势与手势 人际空间距离 触觉线索 身体接触 握手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目光显示他内心真实的状态。 (讨论:你愿意与戴着墨镜的人说话吗?) 瞳孔变化 目光接触 视线转移 在光线不变的条件下,瞳孔放大表示注意、兴趣、兴奋、惊奇、恐惧等; 而瞳孔缩小则表尔厌恶、不耐烦、不愉快、失望等情绪状态。 目光表达人的感情,甚至是思想信念。 与人交谈时,从对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的卷入程度和情绪状态。 目光接触透露出交往双方的关系 “瞪”的威慑效果 建筑家詹姆斯.雷农曾经在一张大而透明的板上,画了一双仿佛在瞪人的大眼睛,先后放在几家商店门口,想试试顺手牵羊的人会不会因此减少,结果正如所料,商店在放这幅画期间,顺手牵羊的人少了许多。由此可见,心有不轨的人是害怕被人瞪着的,即使这双眼睛不是真正的眼睛。 一般初次见面时先转移视线者,多半是具有积极主动性格的人。有研究指出,能否在交往中控制对方,往往取决于最初的30秒钟。换句话说,两人眼睛相对以后首先把视线移开的人,一般会占上风。 同样是看一眼就把视线移开,有时意义并不一样,这就需要考虑视线移开的前后情况以及对方特征。如果开始时对你瞪一眼,然后避开视线,这种人当时一般是隐藏着什么秘密;如果对方是异性,也有可能是出于一种羞怯感。 人的面部表情有两万多种。 不同部位具有表达特殊情感的独特功能: 眼睛、眼睑、眉、额是表达哀伤的关键部位,而厌恶则主要是通过鼻、两颊和眉表现的。 鼻子的表情,愤怒时张大鼻孔;屏息敛气表示恐惧,以便谙听;嗤之以鼻表示轻蔑。 嘴巴的表情,愉快时张嘴露齿,愤怒时咬牙切齿,蔑视时擞嘴,欢乐时露齿大笑。 对微笑含义的跨文化研究 在很多国家微笑通常被认为是正性的,面带微笑的人被看做和善、友好、值得信赖。 一些亚洲国家:对重要事情微笑显示态度的轻佻。人们在感到尴尬、悲伤、高兴、抱歉、生气或者迷惑的时候都可能微笑。 美国:微笑与友善和愉快相关联。 韩国:“笑得太多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 对微笑的不能文化解释可能会带来麻烦。 心理学家莎宾对常用姿势的总结 心理学家莎宾对常用姿势的总结 心理学家莎宾对常用姿势的总结 心理学家莎宾对常用姿势的总结 以下几种手势,你认识吗? 手势的跨文化意义——伸大拇指 中国:表示夸奖和赞许,意味着“好”、“妙”、“了不起” 尼日利亚:宾客来临,要伸出大姆指,表示对来自远方的友人的问候 日本:表示“男人”、“您的父亲” 美国、墨西哥、荷兰 :表示祈祷幸运 美国、印度、法国 :拦路搭车时,要横向伸出大拇指,向过路司机表示要搭车之意 澳大利亚:竖大拇指是一个粗野的动作 手势的跨文化意义——点头: 中国:同意、鼓励 美国:点一下头,表示鼓励你继续说下去;连点三下头,表示听者的不耐烦 印度、土耳其:点头表示“不是”,摇头表示“是” 自我空间 无论是谁,只要他是处于清醒状态,都会有这种拥有自我空间的需要。而且,他走到哪里,也会将这个自我空间带到哪里。就像一个人身体周围有一个“气泡”,人的身体被包裹在“气泡”当中。人走到哪里,这个作为无形的心理保护层的“气泡”会跟到哪里。这个“气泡”所覆盖的空间范围,就成了—个人的自我空间。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霍尔(E·hall) 如果没有情感上的相应接纳,则任何人闯入一个人的自我空间,都会被认为是严重侵犯,使人心理上感受到很大压力,并产生强烈的焦虑体验。 公交车上无论多么拥挤,人们的视线都朝向窗外。 图书馆阅览室人们倾向于等距离分布:心理学家N·F·Russo的实验。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T.Hall):《无声的语言》将人的空间距离分为四类: 亲密距离(情侣、亲子): 非常接近(3-6英寸)(7-15厘米):呢喃细语,绝密; 接近(8-12英寸)(20-30厘米):轻轻细语,非常秘密; 个人距离(朋友): 近(12-20英寸)(30-50厘米):秘密 中度(20-36英寸)(50-92厘米):低声、秘密 社交距离: 中度(4.4-5英尺)(1.34-1.52米):正常声音,非个人信息; 公开距离(5.5-8英尺)(1.68-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