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气流试验IOP-8梅雨锋面之降水粒子特性於观测与-气象科技研究.PDF

西南气流试验IOP-8梅雨锋面之降水粒子特性於观测与-气象科技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南气流试验IOP-8梅雨锋面之降水粒子特性於观测与-气象科技研究

西南氣流實驗 IOP-8 梅雨鋒面之降水粒子特性於觀測與 Double-Moment 雲微物理實驗之校驗分析 1 1 2 黃小玲 楊明仁 周俊宇 1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2中央氣象局 摘 要 本研究使用 WRF模式 3.2.0版本模擬 2008 年西南氣流實驗(SoWMEX)期間 IOP-8 個案的梅雨鋒面降水事件,並透過實驗期間之高品質雷達及雨滴譜儀觀測資料的校驗, 以探討降水事件之降水粒子特性與雨水粒徑及濃度的變化。因此,本研究藉由Morrison (CTL) 、Milbrandt and Yau (MY) 、Thompson及 WDM6 四組不同的雙矩量(double-moment) 雲微物理參數化方法實驗,與高品質的 S-POL雷達及地面雨滴譜儀觀測資料進行一系列 的校驗及比較,以期為未來預報模式提供 有助益的改善方向。由觀測與 CTL實驗綜觀環 境場、雷達回波及降水場的比較得知, CTL實驗成功模擬 6月 14日至 15日之 IOP-8個 案梅雨鋒面降水事件影響台灣期間的結構、強度、南台灣強降水分布及降雨率隨時間發 展趨勢。本研究並進行 CTL實驗及其它三組雙矩量雲微物理敏感度實驗,與 S-POL雷 達回波及地面雨滴譜儀觀測資料分析作校驗;模擬之 CTL及 MY 兩組實驗於雷達回波 降水粒子垂直分布與觀測較為接近,唯 MY 實驗模擬之梅雨鋒面強度偏強; Thompson 實驗產生過多的雪花粒子,使得高層層狀雲系分布較廣;而 WDM6實驗之軟雹於 4 km 以上高度呈現過於高估的情形。另外,由地面雨滴譜儀於近地面雨水 粒子大小及濃度觀 測資料的校驗結果得知,觀測之雨水粒子及濃度分別較四組雙矩量雲微物理參數化實驗 結果來得大及濃度偏低。由上述 Thompson及 WDM6實驗之冰相降水粒子濃度預報考量 較不若其它兩組完整,因此於冰相轉 換至水相的雲微物理過程即可能造成如上之雪花或 軟雹之不合理高估情形;而雙矩量雲微物理參數化方法雨水粒子的原先設計為大陸降雨 型態,與梅雨鋒面影響台灣期間挾帶之海上暖濕雨水型態不同,於是造成觀測及模擬實 驗之雨水粒子粒徑大小及濃度的明顯差異。 另外,我們校驗觀測及 CTL實驗之梅雨鋒面雲水、雲冰於海上至台灣迎風面及背 風面之差異,以瞭解梅雨鋒面於不同地理環境之水相及冰相降水粒子特徵。分析結果顯 示,雲水於海上至台灣迎風面受中央山脈地形舉昇有增加的勢趨,至台灣背風面則因下 沈增溫機制使得雲水減弱;反之,雲冰於海上至台灣迎風面比例減少,移至背風面時則 大幅增加。此研究結果更與 Huang et al. (2014)探討莫拉克(2009)颱風外圍對流雨帶於不 同地理環境之水相凝結率 (condensation ratio; CR)及冰相凝固率 (deposition ratio; DR)表現 雷同,以突顯出台灣地形對於梅雨鋒面及颱風強降水事件的影響及重要性。 一、前言 驗,又稱為 Terrain-influenced Monsoon Rainfall Experiment (TiMREX) ;實驗期間透過高時空解析 近幾十年來數值模式不斷地改進,氣象觀測的 度的密集觀測,對於梅雨季西南氣流之熱力及動力 技術與品質也都大幅提升,進而提供數值模式更佳 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 (Jou et al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