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分析你批评2
精神分析批评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 一.心理结构理论: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三重心理结构 意识 潜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 门厅(无意识) → 守卫(前意识) →接待室(意识) 二、三重人格结构系统 本我(id):无意识→ 生物进化的产物→性本能冲动→快乐原则→人的生物禀赋的心理代表 自我(ego):前意识→ 社会的产物→居间者与调停者→唯实原则→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超我(super-ego):意识→ 道德伦理的产物→ 理想者与良知者→理想原则→社会活动的产物→文化传统的传播媒介 三者平衡个性正常发展;三者矛盾个性受阻。 第二节.精神批评的主要内容 1.文学的本质与特点:被压抑欲望的满足和无意识的升华(文学是痛苦的产物,“苦难出诗人”、愤怒出诗人,“苦闷的象征”,“发愤著书”,“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幸福的人从不会幻想,只有那些欲望难以满足的人才去幻想”。欲望可分为野心的愿望和性的愿望。作家是“性欲上的超人”,往往直接依赖性生活获得刺激。“升华”借用来比喻自我冲动在文学创造中的表现,提升转化为更富社会价值的东西。) 2.创作心理与创作过程:精神病的同道与艺术家的白日梦 作家与精神病人之间的相似性:脱离现实进入幻想,二者都是一流的人物。文学创作过程就是作家的白日梦。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能够主宰自己的幻想,而精神病人则被自己的幻想所主宰;一者能入能出,一者能入不能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文学创造也是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解释梦有利于解释文学,研究梦也有利于解释梦。真正的艺术家是在醒来时做梦的。 3.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分享作家的幻想和揭示“俄狄浦斯情结” 创作和欣赏一样,都和性的本能欲望有关。在欣赏中美的享受来自于性欲的满足只有满足了这种欲望,观赏者才能引发出心灵深处巨大的快感。文学欣赏主要分享作家关于本能欲望的幻想和自我本能的享受,文学批评主要是描写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本能欲望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为乱伦发明了这一术语。“俄狄浦斯情结”具有普适性。 第三节.精神分析批评的渊源与影响 1.精神分析的理论渊源 (1)弗洛伊德(1856-1939)是科学遗产的继承人。1859年,达尔文《物种的起源》出版—人具有动物本能。1860年,费希纳创建了心理学科—人的心理可以科学分析。19世纪中叶赫尔姆霍茨提出能量守恒定律—心理动力学。 (2)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的发扬者。迷狂说—卡巴尼斯的意识等级结构—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1869年出版。浪漫主义作家的贡献。 2.精神分析文论的世界性影响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影响了世界的文学创作。(卡夫卡、托马斯.曼、詹姆斯.乔伊斯、戴.赫.劳伦斯等;对20世纪的日本、中国文学的影响,郁达夫、郭沫若,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影响了世界的文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学批评流派。(美)莱昂奈尔.特里林、卡尔文.S.霍尔、伯纳德.派里斯/(奥)托.兰克/(法)雅克.拉康、让-保罗.萨特/(英)欧内斯特.琼斯/郭沫若等。 3.精神分析的贡献与局限 (1)两大贡献:A强调无意识心理在创作和批评中的作用,把文学艺术的生产归结为性本能是弗氏的独创;B“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是对《俄》《哈》研究和整个文学批评的重要贡献。 (2)最根本的局限: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正是这一原因使荣格与他分道扬镳,也招致大多数批评家的批评否定。 第四节.精神分析批评的案例分析 1.《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弗洛伊德) 2.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弗洛伊德) 3.罂粟飘香的无意识世界——《罂粟之家》的心理分析片段 4.《金锁记》:曹七巧在无意识中沉沦与挣扎 5.《西厢记》:崔莺莺的娇羞与愿望 《俄狄浦斯王》与弑父情结 1.精神病患者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爱恨交加,使儿童难以取舍而致疾患。 2.神谕的不可抗拒性和灵验性(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与王后伊娥卡斯忒;两次警告(国王与国人)、两次求助神谕(注定杀父娶母,必须离开;杀国王的凶手被驱逐,瘟疫就会停止),解答斯劳克斯之谜与瘟疫流行) 3.神的意志与人的努力之冲突(伊娥卡斯忒以梦安慰他:“过去有许多人梦见娶了自己的生母。/谁对这种预兆置之不理,/他就能过得快活。”) 4.俄狄浦斯情结(Odipus complex)与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弗洛伊德) 1.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做一个精神病患者来研究(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死本能常常占上风) 2.作家的癫痫类似于死亡(发病时昏睡如死亡,对死人的认同;希望死去的是父亲。父亲的被杀引起对死亡的恐惧;卡拉马佐夫被杀与此有关) 3.“俄狄浦斯情结”与人物乱伦欲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