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 胃痛 【正名】 一、病名本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涉及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 临床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正名】 二、病名沿革 胃脘痛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月真 胀,胃脘当心而痛。”唐宋以前文献中胃痛与心痛不分,常统称胃心痛,心胃痛等,如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为胃脘痛。 【正名】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心腹痛》中列有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来去心痛。”以上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正名】 宋之后医家对此提出质疑.如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中说:“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金·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使胃脘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正名】 清·顾靖远在《顾氏医镜》中指出“胃脘痛,俗呼心痛。盖胃之上口名贲门,与心相近,故《经》亦言胃脘当心而痛。”将心痛与胃脘痛明确区分开来。 【析理】 一、历代论述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有关,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胃脘当心而痛。” 【析理】 宋·陈无择重视三因致病,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曰:“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饮食劳倦,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疰,变化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 【析理】 朱丹溪强调郁热所致胃痛, 如《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到“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胃脘痛者,或因身受寒气,口得冷物,郁遏阳气而不得上升也;或因胃脘素有顽痰死血,阻滞怒气而不得条达也。然寒冷自外而入,初则是寒,郁久变热;怒气自内而起,始终俱是热也。” 【析理】 张景岳重视寒邪所致胃痛, 在《景岳全书·心腹痛》中提出“(胃痛)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盖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 景岳提出了胃痛的辨证方法有“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虚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脉与证参,虚实自辨。” 【析理】 清·叶天士则提出久痛入络,胃络血瘀是胃脘痛的重要发病因素, 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认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胃为阳土,非柔润不肯协和”,指出胃阴虚亦是胃脘痛的重要病因,治疗当以通降为主,用药以甘凉为宗。 【析理】 近代医家大多认为胃痛的发生, 主要由 外邪犯胃、 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和 脾胃素虚. 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二、新说探讨 (一)重视肝郁胃痛说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后世医家多趋之, 如叶天士提出“壮年面色萎黄,脉濡小无力,胃脘常痛,情志不适即发,或饮暖酒暂解,食物不易消化。脾胃之土受克,却因肝木来乘。怡情放怀,可愈此病。” 明·秦景明认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思日积,气不宣行,则气滞而成痛”。 近代中医重视情志因素,认为肝疏泄失常导致胃痛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滞而痛;一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胃不和而致胃痛。 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使胃液分泌增加.抑郁则使胃液分泌减少;情志刺激,精神因素,可引发应激性溃疡或慢性胃炎。 (二)强调饮食伤胃说 《黄帝内经》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因素与胃肠疾病关系密切. 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心胃痛》中明确指出:“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博,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杂病广要·胸痹心痛》也有“饮食过多.不能克化,伤乎胃脘,病根常在.略伤饮食即闷闷作痛”的记载。 引起胃痛的饮食因素很多,除传统中医认为的饮食过冷、过热、过甜、过咸、过酸、过辣、生冷饥饱、饮酒无度等因素外,近代中医还重视药物、吸烟等胃黏膜损伤因子。如长期服用水杨酸盐、保泰松等非甾体类抗炎镇痛剂及激素、免疫抑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