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发后病脉证第一.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脏腑经络先发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脏腑病证的传变一般规律是: 对已病 邪实的脏病,易传于 之脏 所制之脏 正虚的脏病,不易传; 对未 脏虚,则易受制己之脏 病之 的邪气 脏不虚,则 不易受制己之脏 的气邪 五行生克关系图: 脾旺则不必补脾,但要顾脾—— 如该方不可久用。 脾虚——须慎用苦寒之品。 胆草、栀子的用量不要过大; 该方不可久用; 同时方中还要酌加顾脾之品如甘 草、茯苓、苡仁等。 ▲肝虚证:肝血虚症见头昏目眩、失眠,面色苍白,爪甲不荣,唇色俱淡。治宜养血补肝,方选四物汤。 如何治未病?已知此为肝虚证,仍当详辨脾的虚实。 脾旺则不必补脾,但要顾脾—— 如为预防地黄滋腻碍脾,可酌加陈皮 或枳壳或广木香 脾虚,则必须酌加健运脾胃的药物: 如白术、茯苓、陈皮、建曲等。 ★该理论对临床的指导:凡治疗肝病,应该注意顾护脾胃。 如邓铁涛教授以此理论指导慢性肝炎的治疗,创制了“慢肝六味饮”(四君子汤加川萆薢、黄皮叶)。 邓老还在此方基础上化裁出“软肝煎” 治疗肝硬化(上方去黄皮叶,加楮实子、菟丝子、丹参、地鳖虫、鳖甲)。并强调若苔腻者,即去鳖甲,以防其腻滞阻碍脾胃之运化。体现了“治肝实脾”的思想。 关于“虚实异治的原则”: 仍以肝为例,指出了肝虚证(主要是肝阴血虚)的用药原则。 补用酸 ▲机理:“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酸味药能敛养肝之阴血,补肝之体。 ▲适应症:肝体虚 ▲药物举例:酸枣仁、山茱萸、白芍。 ▲药物举例: 前者:焦栀、炒黄连 后者:吴萸、肉桂等。 益用甘味之药 ▲机理:甘味之品能补益脾土,使 “土能荣木” ;并能补脾制水。 ▲适应症 肝体虚—— 肝用虚—— ▲药物举例: 甘温如—— 甘寒如—— 后者如—— ◆未病防病,已病早治 【原文第二条】 原文分析与讲解 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人类(依赖)自然界的正常气 候而生存 自然界的反常气候可(伤害)人类。 关于杂病的发病观 特点:强调内因的作用,但不忽略外因。 五脏元真通畅:此寓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充沛、功能活动协调。 病因与发病途径: ▲病因:客气邪风、房室、金刃、虫兽。 ▲发病途径分为 入内——即“经络受邪入脏腑”, 在外——即“四肢九窍、血脉相传”. ▲决定其发病是“入内”还是“在外”的关键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 论治未病: ▲未病先防: 原则——内养正气,外慎邪风 具体措施: 房室勿令竭乏、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无犯王法、 (避免)虫兽灾伤。 ▲ 有病早治: 病发于内者—辨证施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的原则) 病发于外者—采取适当的外治法(“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本条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论治 表里同病的先后治则 【原文第十四条】 指出表里同病时,当别缓急、分先后治之。 (思考:表里同病的常用治则是什么) 强调本条的特殊性:先里后表。 临床如何运用本条理论: * * 篇名含义 治未病 ◆ 已病防传与虚实异治 【原文第一条】 关于治未病的原则 ▲为什么要治未病?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而言 脏而言 ▲怎样治未病? 先别虚实,确定已病之脏与所制之脏。 既治本脏 对邪实的脏病 兼实其所制之脏 对正虚的脏病 直补本脏 兼扶其所制之脏 木 火 土 金 水 以肝为例, 先别虚实。 已病之脏为肝,易传之脏为脾。 肝实易传 脾虚易受 治肝为主 兼以补脾 脾旺不易受 治肝为主

文档评论(0)

189****6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