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典文档 下载可编辑复制 总 论 第一节 绪 论   1.有效成分:与药效有关的成分;   2.无效成分:与药效无关的成分。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重点)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一)提取概念:采用一种方法,使中药里面有效的成分与无效的成分分开。   (二)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选择一个适当的溶剂将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1)常用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极性小→极性大)   (2)提取溶剂的特殊性质:石油醚:是混合型的物质;氯仿:比重大于水;乙醚:沸点很低;正丁醇:沸点大于水。   ①亲脂型溶剂与亲水型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混合之后会分层,称为亲脂型溶剂;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之后不分层,称为亲水型溶剂。   ②不同溶剂的符号。   (3)选择溶剂:不同成分因为分子结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极性不一样,在提取不同级性成分的时候,对溶剂的要求也不一样。   1)物质极性大小原则:   ①含C越多,极性越小;含O越多,极性越大。   ②在含O的化合物中,极性的大小与含O的官能团有关:含O官能团所表现出的极性越大,此化合物的极性越大。   ③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型极性小;解离型(结合型)极性大。   2)选择溶剂原则:相似相溶   (4)提取方法:   1)浸渍法:不用加热,适用于热不稳定化学成分,或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成分提取。缺点:效率低、时间长。   2)渗漉法:不用加热,缺点:溶剂消耗量大、时间长   3)煎煮法:使用溶剂为水,适用于热稳定的药材的提取。缺点:不是用于含有挥发性或淀粉较多的成分的提取;不能使用有机溶剂提取。   4)回流提取法与连续回流提取法:使用溶剂为有机溶剂。   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大;连续回流提取法溶剂消耗量少,节省了溶剂,缺点:加热时间长,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在使用此法时要十分小心。   5)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效率高;对有效成分结构破坏比较小。   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O2萃取。   特点:   ①不残留有机溶剂,萃取速度快、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②无传统溶剂法提取的易燃易爆危险;减少环境污染,无公害;产品是纯天然的。   ③因萃取温度低,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   ④萃取介质的溶解特性容易改变,在一定温度下只需改变其压力。   ⑤可加入夹带剂,改变萃取介质的极性来提取极性物质。   ⑥适于极性较大和分子量较大物质的萃取。   ⑦萃取介质可以循环利用,成本低。   ⑧可与其他色谱技术连用及IR、MS联用,高效快速的分析中药及其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2.非溶剂提取法   (1)水蒸气提取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2)升华法:具有升华性质的成分提取。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1.结晶及重结晶法   利用不同温度可引起物质溶解度改变的性质来分离物质。选择结晶溶剂的原则是:对要结晶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另外要求结晶溶剂不与待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沸点较低、易挥发;无毒或毒性很小。   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   (1)晶型均一,色泽均匀。   (2)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熔距应在2度以内。   (3)TLC或PC分别用三种以上溶剂系统检识,同单一圆整斑点。   (4)HPLC或GC检查呈现单峰。   2.沉淀法   (1)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如:水提醇沉法(除去多糖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除去树脂或叶绿素);醇提乙醚沉淀或丙酮沉淀法(使皂苷沉淀析出)   (2)pH法: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值,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   酸提碱沉法(使生物碱类成分沉淀)。碱提酸沉法(使黄酮、蒽醌等沉淀);等电点法(使蛋白质沉淀)   (3)盐类沉淀法: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生成水不溶性的类沉淀。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1.分配系数K   K=Cu/CL   K:表示分配系数;Cu:表示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浓度;CL:表示溶质在下相溶剂中的浓度。K越大越容易分离。   2.分离因子β   分离因子β可定义为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   β=KA/KB   β越大越容易分离。   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若100>β>10,则须萃取10~12次;β≧2时,要想实现分离,须做1

文档评论(0)

sevena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