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化用药及其策略转换的神经环路调控机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DF

习惯化用药及其策略转换的神经环路调控机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习惯化用药及其策略转换的神经环路调控机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 hys ics 2018, 45(10): 1039~ 1046 惯化用药及其策略转换的神经环路调控机制* 张萌1)** 沈 芳2)** 段 颖2, 3) 蒙怡铭2, 3) 隋 南2)*** 1) 2) ( 州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贵阳55000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系,北京100101) 摘要 目标导向和习惯化行为策略转换缺陷是习惯化觅药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以往认为,前额叶皮层对负责目标导向系统 的背内侧纹状体控制能力的减弱介导了习惯化行为 然而,最新研究发现,背外侧纹状体(DLS) 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可 择性调控目标导向和习惯化系统 并且,运动皮层对DLS 的投射可通过双向调节多巴胺D1 受体(D 1DR)和D2 受体(D2DR)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调控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近期研究还发现,杏仁核作为调控情绪的关键脑区,可 通过中央杏仁核与基底外侧杏仁核间的功能迁移,从而介导习惯化觅药行为中伏隔核与DLS 间的功能连接 此外,纹状体 内D 1DR 和D2DR 神经元对习惯化觅药行为的调控存在竞争关系 鉴于此,本文将重点讨论伴随习惯化用药形成发生行为 策略转换缺陷相关的细胞特异性和环路特异性的脑功能异常机制 关键词 习惯化觅药,行为策略转换,神经环路,纹状体,多巴胺 学科分类号 Q426 DOI: 10.16476/j.pibb .20 18.0119 药物成瘾发展的过程中,与成瘾者初期将用药 向性行为,接收联合皮层的谷氨酸能投射;DLS 行为与奖赏结果联结(action-outcome association, 主要参与习惯化行为,接收感觉运动皮层的谷氨酸 A-O) 的娱乐性的目标导向性用药行为不同,长期 能投射 随着不断用药,DMS 控制的目标导向系 慢性药物依赖后用药行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统的功能逐渐受损,而DLS 控制的习惯化系统的 表现为由药物相关环境或线索诱发的难以停止、自 功能不断强化,从而弱化了A-O 对行为的控制能 动 化的 刺激 - 反应 联结 (stimulus-response 力,使S-R 于主导行为的稳固地位 以往研究显 association,S-R) 的习惯化用药行为,具有“强迫 示,A-O 系统功能受损可能源 自眶额叶皮层 性”特征 在一般情况下,当面临厌恶结果时目标 (orbitofrontal cortex,OFC)对DMS 神经投射功能的 导向系统会取代习惯化系统重回主导地位 然而, 减弱[4-5] 但最新的利用光遗传、钙成像等技术研 长期用药会使目标导向策略与习惯化行为策略的转 究发现,DLS 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可选择性调 [6-7] 变功能受损,这个过程被认为促使了强迫性觅药行 控目标导向系统和习惯化系统 ,这大大扩展了 [1] 为的发生 因此,关注成瘾过程中目标导向性行 以往研究对DLS 的认识 新近研究还显示,皮层 为和习惯化行为策略转换异常将有助于更精确地理 可以通过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repression,LTD) 解强迫性用药发生的神经基础,对阐明药物成瘾的 神经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基金, 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 习惯化觅药行为主要与腹侧纹状体(ventral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