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文选翻译(魏晋南北朝至唐五回代部分)(含原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从汉末大乱到隋的统一,历经东汉末年建安时期、魏、蜀、吴三国、西晋短期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魏、齐、周,约400年。这个时期,我国社会长期分裂,战乱频仍,动荡不安,文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父子三人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禹、徐斡、应汤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景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使之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安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由质朴转向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尤为明显。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已。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影响了文学。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人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诗中往往多用比喻象征。阮籍的八十二道咏怀诗,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即为代表。
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史八道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当时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被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
晋室南渡后,老庄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淡,以老庄哲理入诗的玄言诗流行一时。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诗人陶渊明。他的诗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咏怀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陶诗的突出风格是平淡自然,在当时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
晋宋之际,诗风最重要的变化是山水诗的兴起和玄言诗的告退。在东晋末谢混、殷仲文的诗里,对山水的描写已逐渐增多,但成就不大。谢灵运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个精细刻划山水景物的诗人。诗发展到刘宋时期,更讲究形式。谢灵运的诗追求对偶工整,刻意雕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诗则继承和展扬汉乐文化教育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抒写怀才不遇的内心愤懑,批判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鲍照擅长七言和杂言的乐文化教育诗,感情奔放,笔力雄健,具有独特风格。
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谢兆等,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反映出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永明体诗人谢兆的山水诗,吸取谢灵运状物精细的长和,又克服了其情景游离的缺点,表现出情景交融,清新流丽,音律调谐的优点与特长。
梁陈时期诗风每况愈下。梁简文帝提供新体,好作艳诗,宫廷诗人庚肩吾、徐离等人朝夕献诗,披之管弦,于是产生了所谓宫体诗。宫体诗以描写女色为主,词藻浮华,风格柔弱。
在宫体诗泛滥之时,有少数诗人的作品还值得一读,如吴均的诗清拔有致,何逊、阴铿的山水诗也有清新之气。
北朝文人多崇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仿,很少创造。由南入北的庚信却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于梁朝宫廷,多奉和、应制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浮艳。后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作品多抒写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屈身事故的羞愧心情。其代表作为咏怀诗二十七首。庚信的某些五言新体在声律上已暗含唐五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加上他的诗对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东恶、南北朝也是乐府民歌发达的时期。南朝民歌包括吴声歌曲,西曲歌,神弦曲三部分。它们生产在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荆州今湖北江陵一带。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体制短小,多用双方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
北朝民歌风格则与南朝民歌迥异。北朝民歌题材较南朝民歌广泛,诸如战争、尚武、羁旅、人民的贫寒等内容,都有所反映。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仅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对作品的表现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汉魏之际,儒学衰微,名法家、道家、纵横家等不同程度地重起活动,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学风和士风渐趋通脱。在审美领域,因为人性的觉醒,导致新的审美观的产生,并由此影响到文风的转变。建安时期的散文,开始摆脱汉代散文引经据典的风气,改变其板滞凝重的面目,一变为清峻、通脱、华美、壮大之文。如曹操的文章,清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