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
五、全国姓氏数量 北宋初年,有人编写了一本《百家姓》,由于宋朝皇帝姓赵,钱塘所在地的吴越国皇帝姓钱,其后妃姓孙姓李,因此《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据最新出版《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双姓4329个,其他姓氏2313个。而现在常用的姓氏不过200个左右,其中最常用的单姓只有100个。据1987资料显示,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为最多,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其次为王姓,占百分之七点四,再次为张姓,占百分之七点一。此外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 中国人也注重名字,因为名字才是自我的存在。 “名”的概念极早,恐怕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据《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中国自古就讲究命名,而命名出发点往往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商代社会迷信盛行,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都以生日命名,最突出的就是三十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 周朝建立,礼制规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许多规定,如《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命名为“象”,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为“类”。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这些规定在古人命名是都有体现,如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即命名为孔鲤,字伯鱼。 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更多反映了社会下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如晋惠公的儿子叫“圉”,女儿叫“妾”,鲁文公的儿子则取名“恶”,等等。这时的人们还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申不害、吕不韦等,其中的“之”、“不”都是助词。 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等。 毛延寿 汉元帝(前48-前33)后宫佳丽太多,就让画师图形,然后根据美丑按图召幸,于是这些画工就有了一条生财之道。给钱的宫人就画漂亮些,不给钱的就画丑些。王嫱(即王昭君)是宫人中最美的人,但没有给画工的钱,于是画工毛延寿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也就不会被召幸。后来匈奴来议和,求一美人为阏氏(匈奴称王后为“阏氏”),汉元帝就把很“丑”的王嫱给了匈奴。上殿辞行的时候,汉元帝才发现王嫱是绝世美人,但已无法挽回。昭君和番去了,汉元帝只好杀了那些给宫人画像的画工,毛延寿当然也不能幸免 有诗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明妃曲》) 李延年 在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初,(李)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汉书·外戚传》) 一阕短短的歌,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向往之情。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之例。 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 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们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颜延之…… 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多用“卫东”、“向东”、“立新”等 字 字是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古代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名字”。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也就是自己对别人称呼自己时多用名,或者长对少、上对下;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的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总括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张衡,字平子,平与衡同义。 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 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 四是名
文档评论(0)